读完刘长允老师的《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一书,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北宋大儒张载先生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一书并非单纯地复古,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理念、特别是“天人合一”和“允执厥中”的思想为依循,以经验的实证、逻辑的思辨和智慧的洞察为方法,以人文关怀为指归,考虑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时代条件,为天地再立心、为生民重立命、为往圣扬弃绝学、为新世纪护太平!
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然而,世界的三大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冲突,非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呈现急剧恶化的态势。作者认为,这场新世纪的危机与以往任何一次相比都有质的不同,是更全面、更根本的危机,是人类自身的错误理念和行为造成的。
在本书第一章“开天辟地一瞬间”里,作者在综述、批判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类重大宇宙起源学说以后,指出:“就目前来看,人类的认识不足以解释宇宙起源等根本性问题。”作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这样一种宇宙的终极奥妙的存在,一切的哲学、宗教和信仰,一切的探索和遐想,一切的激情和浪漫,才会有其寄托和依傍。
作者的行文架构极具匠心。在第一章阐发本体论的“无极生太极”以后,紧接着的第二章就是“太极生两仪”。在第二章“阴阳二气铸男女”里,作者高度赞美性和爱情,指出:“‘性’是宇宙间比‘力’更基本的存在和更深刻的冲动……人类只有以性的方式存在,生命才有意义,繁衍才有可能。”“爱情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激烈、最美好的感受。她也是人类其他美好感情的土壤和源泉。”作者在本章贯彻了辩证的“允执厥中”理念,“叩其两端而竭焉”:一方面赞美性,另一方面又正视性的盲目冲动和巨大魔力;一方面认为性与生命相连,另一方面也看到性与死灭相连;一方面认可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又承认男女间的差异……要之,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是所有其他关系的基石,因此把握处理好男女关系至关重要。
太极生两仪以后,两仪又生四象和八卦,八卦乃演万物,所以第三章就是“岁月如歌一万年”。在本章中,作者以一种宏大的三维架构(竖则自古迄今,自农业文明以至工业文明;纵则自中华以至外邦;横则自文字发明、科学技术、理想信仰以至组织制度、城乡变奏、衣食住行和节日庆典各个领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人类发展史的包罗万象而又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未来的岁月……不管到什么情况下,不管碰到什么困惑和厄难,只要还记住我们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那我们人类仍然有救,那我们人类仍会拨乱反正,回归正途。”鉴往以知来,作者指明了人类未来的康庄大道:敬畏顺应自然、充满宗教情愫、探寻终极价值、追求大同理想、稳定婚姻家庭、合适城乡比例、创造生活方式、幸福生活为本、智慧统领知识……
八卦既演万象,然而有一样却不在这万象之间,也或者可以说,存在于每一象之上,这就是人的心灵或曰意识。意识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乃是哲学的根本命题,其中首要的是意识对于外界的反映,即认识论问题。在第四章里,作者从天人合一或曰心物一统的理念出发,借鉴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奥古斯丁、笛卡尔等人的理念,点明了人的认识乃是基于先天先验。紧接着又指出了后天探索的功用:内省和感觉,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两大主要途径;归纳和推理,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在这之后,作者对于几千年来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批判性综述,主要包括数学发展史的三次大危机、物理学发展史的四次大综合、化学发展史的四次大飞跃和生物学发展史的三次大震惊。在论述中,作者也始终贯彻了允执厥中的理念:一方面,认为宇宙是可以被认识和理解的;另一方面,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有其永远不能抵达的地方,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永远具有神圣感和神秘感,而这对于人类恰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在人的意识与外界的互动之中,需要有信仰,以克服可见的有限与期望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题为《孔子基督如来佛》的第五章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儒家、基督教和佛教的学说、传播以及影响。对于往圣先贤的绝学,在作者看来,不是单纯一个“继”字就能打发掉的,而是应该有扬、有弃、有创。之所以要发扬,是因为它们“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希望和指南”,“它们都主张赋予人类信仰和生活的意义,它们都主张要仁者爱人、爱人如己和普度众生”。然而,这些绝学都是发端于公元前八到前二世纪的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如今,人类在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已跨入后工业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两千多年前的一些思想、谋划、规矩“在今天或许很多地方都不再适应”,所以要舍弃、要创新。作者也因此呼唤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到来。对于这一人类文明的重建,作者首推儒学的重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学不是出世的宗教,而是一种入世的学说,另一方面儒学又能够给予人以终极的精神关怀,提供人生的神圣感。
在第六章《人间大道真善美》中,作者概述和评析了古今中外关于真善美的经典学说和动人故事,进而指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自始至终都是不平坦的,都是在与假恶丑的激烈博弈中艰难前行的。”原因在于:“人是处在动物和神之间的生灵,兼有动物性和神性,往下走就接近于禽兽,往上走就接近于神明。”在当前的后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固然高度发达,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消费主义盛行、假丑恶大行其道。其实,物质本无好坏,关键在于人心;心驰于外,不能自守,自然就愈来愈远离幸福家园,陷入病态。作者为此忧心忡忡,指出:“坚守和弘扬真善美,就要坚信爱的无穷力量,就要相信只有爱才能超越和征服一切。”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作者因而在第七章发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慨叹。然而,天人本来合一,心物原就一统,所以,作者“对人类走出困境迎接新文明时代的到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作者看来,要达成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转折,要靠人心的能动性,“靠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作者认为,就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能为我们当今人类的生活提供诸多借鉴和启示”。作者最后着重指明:永远感恩、敬畏大自然,重视对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提高驾驭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建设一个和而不同、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让诗意和简朴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形式……
通篇来看,本书自道生一而始,纵论一生二、二生三乃至三生万物;从本体论着手,经由认识论以至实践论;以为天地再立心为基石,以为生民重立命为蓝图,以为往圣扬弃绝学为梓材,以为新世护航太平为愿景……如此这般,构筑起了一座宏伟而又精巧的大厦。在每一章,无论是大命题、还是小命题,无论是行文铺陈、还是最后结语,作者都绝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而是条分缕析、要点分明。而且,各个要点皆辅以精到而又翔实的论证与阐述,实可谓骨架鲜明而又血肉丰满。
“知君关心两件事,世上苍生架上书。”作者花费十余年之时间,综合古今近百家之言,间出己意,始得成就此书。这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精华。笔者缕述如上,实为佛头着粪,如读者因着本文的提示而得一读此书、亲聆原音,并从而优入圣贤学问之域,则幸何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