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这套书为什么敢说是“顶级”?

    ——关于“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的对话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2日   16 版)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辑,10册),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237.00元

        编者按:《自然辩证法通讯》(双月刊)创办于1979年,是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一份名刊,也是国内科学史、科学哲学领域里的权威刊物。四十多年来,该刊设有“人物评传”栏目,每期一篇,评述一位科学家的生平与工作。日前,该刊将这些文章汇集起来,编为“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文章按照学科和主题分类,成30册,首辑10册已上市,后面两辑计划在2022年出齐。

        在前不久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围绕这套书作了对话。我们据录音进行整理,摘要刊出。

        王大明:这套“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的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这个杂志从创刊起,每一期上面都有一篇科学家的传记,作为一个传统的栏目,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称赞。中国科学院历任领导,例如路甬祥院长、白春礼院长,包括现在的侯建国院长,都曾说过他们每期必看这个专栏。《自然辩证法通讯》本身是一个学术性的杂志,所以这个专栏的文章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来对科学家的生平、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行描述和研究;我们同时也要求这些文章要有一定的可读性,具体地讲,就是说不能写得干巴巴的,或者像流水账。这样的科学家传记既要叙述传主的科学贡献,也会穿插一些轶闻趣事,增强可读性。同时,这些传记文章的作者又都是严谨的学者,他们的写作都基于自己的研究,有史料依据,不像一些同类文章是以东抄西抄或者道听途说的方式来写成。比如说,曾有传记说牛顿把表放到水里煮,或者牛顿自己趴到鸡窝里边去孵鸡蛋等,那样写,只能说是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并不具有可信性,更不符合学术规范。

        刘兵:在这里我想重点谈的是,对于青少年认识科学来说,阅读是重要途径。那么,应该读什么? 可选择的范围当然很广,比如像科普读物、科幻小说、科学名著等。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读物,就是科学史图书。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史图书都那么好读,其中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应该说就是科学家传记了。现在市面上科学家传记很多,但坦率地说,这些传记里确实有很出色的,但是真正理想的所占比例又确实不高。传记由谁来写特别重要,由对科学家、科学史有研究的专家来写,显然是最理想的。我们这套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称这套丛书是“国内顶级原创科学家传记”,这个说法并非夸大其词,因为书中这些传记文章的作者确实可以说是国内科学史界对这些科学家有所研究的顶级群体。《自然辩证法通讯》本来就是这个领域的最权威的杂志,借助这个平台,才汇集了国内顶级的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这套丛书又是汇集了40年来这个群体的学术积累,现在如果想从头策划出版一套书,要找到同样人数的顶级专门研究者来加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王大明:大家知道上个世纪初有一场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玻尔是量子理论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为其作传的戈革先生也是国内研究这段科学史和玻尔最权威的专家,他曾翻译了十余卷的《尼耳斯·玻尔集》。顶级的专家为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作传,才能写出顶级的科学家传记。类似地,其他许多作者也都在写作对象及相关科学史背景的研究方面,有相似的权威性。

        刘兵:我们平常在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时,经常称其为“戏说”,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些电视剧里对很多历史内容的讲述很不准确,甚至传播了一些谬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历史,那就不能读那些伪的历史。对于科学家研究来说,国内对于特定的科学家,尤其是被谈论不多的科学家,真正有研究的学者可能也就那么一两个人,那么,由这一两个学者写出来的传记,才可能是最可信、最优秀的传记。

        可能读者会问,既然学术刊物发表文章有那么高的学术标准,又是由专业的研究者撰写,这些文章会不会不具可读性呢?《自然辩证法通讯》中的“人物评传”这个栏目,其实说起来是很特殊的。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图书馆随便看书,翻着翻着就翻到这个刊物了。其中,我最被吸引、最可能选择阅读的,首先就是这个栏目里的文章。因为它讲人,讲故事,有思想,带来启发,同时可读性又很强。那么,现在我们编的这套丛书的读者对象是谁? 其实可以是面对范围很广的各类读者,包括中学生。我们在做普及读物时,不要低估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这套丛书确实是可以让中学生阅读的。而且你看它有这么多的优势,有顶级的作者,最精深的研究,而且涉及的科学家众多,不光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科学家,还包括了许多在大众传播意义上不那么著名但在科学史上却非常重要的科学家。通过阅读,读者会发现这些科学家各有特色,甚至有一些顶级的科学家不具备的特色。对家长来说,如果你想要给你的孩子提供一套好的科学家传记读物,这些理由够了! 这就像,如果你想带孩子去好好吃一顿饭,你是带他到街边的那些没有资质的、卫生条件又不好的地方吃呢,还是为孩子选择一个由顶级专业厨师精心烹制,然后味道上又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饭店去吃? 这是一样的道理。

        王大明:每个青少年各具特点、性格和背景,人人都走一条道是不可能的,所以阅读科学家传记对青少年的启发可能是多样的。比如说,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书,可以学习那些科学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人做事的精神。通过阅读科学家传记,也会让青少年了解到,科学家的人生也并不是那么枯燥的,他们也会有丰富的生活。科学家并不只是闷头做学问,他们也很会生活。就像普朗克的钢琴可以弹到跟钢琴家相媲美,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也拉得相当好,包括我们中国的很多科学家,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刘兵:阅读这样的图书,读者可以获得一种熏陶,培养科学素养。什么是素养? 曾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以前学过的许多具体知识可能都记不很清楚了,那你以前的学习是不是就白费了? 不是,还是剩下来一些东西,让你与没有同样学习经历的人相比有所不同。这些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素养! 这是你能感觉到的。阅读科学家传记,走近这些科学家,你就会受到他们影响,就会有素质的提升。现在一些小学教师总是教育学生们,说将来你要成为牛顿,成为爱因斯坦。这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最终如果你没有成为爱因斯坦,就是你人生的失败。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爱因斯坦确实了不起,但爱因斯坦又只是在特殊的科学革命年代出现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当你看到这套丛书里介绍的形形色色的科学家,你就不再会把成为爱因斯坦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是发现有众多你所喜爱的、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你的科学家榜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