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构建区域研究之中国范式

    张杨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2日   09 版)

        《区域与国别之间》,吴小安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128.00元

        进入21世纪,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讨论日臻密集。熟知区域研究发展史的人大多知道,这一研究领域在世界上的兴起与美国国力增强,战略外向,乃至谋求国际事务中主导权的历程密切相关。当下中国发力区域国别研究,是再正常亦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小而言之,它将影响中国学术行止的大方向;大而言之,其关涉中国能否制定健全的对外政策,增益中国国际战略。然而,美国区域研究创生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文化传统承袭,知识体系重建,学科体制发展,以及官智/政学关系转变等的深层动力,与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不尽相同。客观来说,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很难不借鉴包括美国区域研究在内的已有丰厚知识成果;但完全沿用既有的研究范式,嫁接前人的学术议程,进入他人的话语体系,显然是极不可取的。如何创建中国适用的区域国别研究,成为摆在中国学人面前的重大挑战。迄今为止,学界争论纷纭,尚无人从理论上全面阐释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前行方案。

        正是基于上述缘由,读过吴小安教授大作《区域与国别之间》(以下简称《之间》)后,才感觉异常振奋。吴教授是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均享有很高声誉。《之间》是“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的首部力作。该书从学科方法论和个案专题研究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作者在长期学术积淀下,提出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可拓展的研究范畴、分析框架和教研机制。全书的立意和精华凝缩在“之间”这个词汇上,藉此提出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一个可能的维度。从区域研究的国际学术史出发,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需求,这一理论构建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一,作为一个开放、多元与发展的概念,“之间”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拓展空间。前文说过,如何承袭已有知识成果,又避免落入旧范式的窠臼,是决定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成败的关键。《之间》提出了一个既符合学术潮流,又符合历史发展的全新思路。当下全球化问题凸显,全球主义和跨国主义兴起,旧有的区域研究范式,虽然强调跨学科,但仅关注单一地区特征的取向显然“落伍了”。而在作者看来,“之间”是极具弹性和张力的,“是跨学科、跨地域、跨国家、跨文化、跨族群的互动关系”(第19页)。“之间”还是动态的。该书时时流露出一种观念,即区域国别研究的名称与实质会随着“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际政治霸权、不同身份认同、不同知识学术传统、不同国家族群语言文化的交汇、分野、博弈、碰撞”而改变(第64页)。《之间》不仅提出了区域研究之中国范式的可操作路径,还提供了作者本人非常成功的研究案例。

        其二,“之间”维度的确立,符合历史潮流,契合时代大势,有助于确立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理性思维方式和客观认知体系。中国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区域国别研究? 应该回应何种诉求? 是每一位研究者面对的首要问题。历史地看,任何国家都有了解域外知识的需求。越是外向的、强大的、有着巨大外部利益的国家,越是如此。乃至到了近代,欧美强国对“东方”国家的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从学术的工具属性来讲,传统东方学是为确认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区域研究则是为了推动所谓“西方现代性”的建构。然而,无论是东方学还是区域研究,其“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都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条区域研究的发展路径,即印度学者许马云· 迦比尔(Humayun Kabir)一直呼吁的,“在一个因科技冲击而变得愈益统一起来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将这一幅人类文明铺展开来的画卷视为统一而有机的进程”。战后以来,前苏联和部分美国学者一直试图因应这一诉求。美国区域研究学术共同体内部也曾兴起一股极强的力量来实现“共同”(Mutual)的构想。在他们的推动下,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共同教育与文化交流法》,特别提到美国在国内和海外发展区域研究时,不要令人产生美国凌驾于“世界诸国”的感觉。然而,“共同”“相互”“平视”始终没有成为美国区域研究的主流。今天,中国学者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而《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区域与国别之间”的思考框架是高屋建瓴的,是推进人类文明“统一而有机进程”的正确取向。

        其三,对“之间”的持续思考,有助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制度性建构,有助于区域研究之中国范式的成熟和完善。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很难一蹴而就。从学科层面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区域研究都是经费引导的学术组织和学科组织模式。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区域研究专业人员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仅在国内完成。《之间》一书中,作者曾多次提到他的求学经历,提到田野对于区域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机构发展和资金投入有制度保障,这是优势所在,但能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则需要各方面的智慧。区域国别研究还涉及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国际形势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里难以一一赘述。正如《之间》导论的开篇所说,区域与国别研究成为显学为时过早,因为“基础性与框架性的学理共识仍很薄弱”(第1页)。这无疑是非常清醒的认识。《之间》的价值也正在于敲下一段富有创造力的代码,期待学术共同体加入编程,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程序的执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