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15日 星期三

    《童书的种子》: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互动探讨的学理价值

    崔昕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15日   16 版)

        《童书的种子》,王琦著,希望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75.00元

        该书尝试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打破文学史和出版史研究之间的言说界限,呈现两者之间长期以来的相互作用关系。

        《童书的种子》是王琦论述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互动关系的理论新著,是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世纪全国视域下的山西少儿出版和儿童文学发展研究”结项的重要成果。论著以少儿出版为立足点,探讨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的互动关系,聚焦了少儿出版走出去等重要时代课题,尤其凸显了少儿出版对地域儿童文学的助力价值。《童书的种子》开阔的视野与探讨的深度,呈现出一位专业童书出版人的学养素质和职业精神,也由此可以感受到王琦对少儿出版事业与儿童文学事业的深挚情感。

        王琦所选择的这样一个跨学科视角,是具有新意和价值的。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专门针对少儿出版的研究数量还是较为有限的。我国现代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自80年代起步,相关研究集中于对整个出版业的宏观鸟瞰和整体概括,针对童书出版展开探讨的研究数量还较为有限。

        新世纪以来,对于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的探讨已经逐步为学界关注。但是,研究的空白点也十分明显。针对新世纪少儿出版做出梳理与思考,并在少儿出版与创作之间展开互动关系探讨的研究还远未深入,尤其是针对具体地域的、少儿出版发展历程的探讨和出版与童书创作发展的互动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言说空间。这正是王琦新著的着力点所在。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余年间,中国的童书出版业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生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作为身处其中的童书出版人,王琦是行动者,是书写者,更是思考者。从出版传播的角度探讨文学命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与传播接受,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自足过程,其中包括了作家构思、创作,出版人出版、销售和读者购买、阅读等彼此相关的环节。有了出版传播,才有了阅读接受,才形成了作品完整意义的“价值”。文学在当代传播的主流路径便是出版。出版决定了文学创作能否以及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传播接受过程。少儿出版是儿童文学读物步入传播接受的关键环节,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掀动的种种潮流、文学评论领域的种种思辨,包括少儿读物接受领域的种种反馈,都使得该历史区间的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互动空间呈现出多维度景观。

        在《出版强音》一章里,《刍议儿童文学与少儿出版的辩证互动关系》《试探新时代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创作》等文章都聚焦于儿童文学与少儿出版之间愈来愈密切的互动关系,文中的多处判断是具有学理意义的。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宏观视角可见,文学史不仅是作家、作品的静态历史,同时是作品出版流通、阅读接受的动态历史。尤其是进入现代文学场域,出版使延续数千年的文学活动呈现出“现代”风貌,改变着文学的发展轨迹,改变着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选择在儿童文学内部探讨文学自身的问题,或只注重儿童文学与时代文化发展精神层面的“影响”,或关注儿童文学如何“折射”某一时代、某一社会思潮,并不能全面穿透儿童文学的发展动因。以出版传播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生成的外生态、研究儿童文学在特定媒介环境和传播环境中的动态变量,具有明显的学理价值。

        而出版业本身,又同样是文化环境中的一分子,它的发展受制于特定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水平、技术发展程度、社会文化风尚和传播媒介发展态势的影响。王琦对少儿出版领域研究的圈定,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世界胸怀》一章所着重探讨的版权贸易问题具有时代意义。在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品种的丰富上,中国已从“量”的角度发展为童书出版大国。这一发展历程中的童书出版物也印证着时代变革的烙印。儿童文学因其表现人类共通性的童年与弱化意识形态的特征,成为最便于交流的文化载体。近年来,童书业积极参与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博洛尼亚童书展等活动,促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多种形式的世界“对话”。中外作家、插画家合作创作儿童文学的形式日益增多;儿童文学的版权贸易异常活跃,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版权输出明显上升,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版权输出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韵味,又展现了具共通性的人类思索。优质的“中国故事”对世界儿童读者的吸引力日渐提升,中国儿童文学正在努力追赶并逐渐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主流。《试析出版集团版权贸易的发展取向》《版权输出靠“质”更靠“巧”》《山西故事,中国精神,世界表达》等文章对版权贸易优势与取舍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引进≠拿来》《山西版权贸易的“冷”与“热”》则显示了更为明晰的症结性、对策性思索。

        考察童书出版的发展历史,会不断发现其与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之间微妙的呼应和天然的契合。《童书的种子》正是由此入手,以鲜明的地域视野,探讨了山西儿童文学与少儿出版推动力之间的关系。《本土、多元、聚力——新世纪山西儿童文学二十年现场观察》等宏文对新世纪以来的山西地域儿童文学发展样貌做出了清晰的勾勒。论著最后的《附录》部分,更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数据信息,为后续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具意义的资料。虽然出版传播媒介的力量在文学生产中的作用不能被无限夸大,文学亦有其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媒介的力量已越来越不可被轻视。对童书出版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地域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的互动研究,是最切近文学传播现场的研究,是具有使命感的科研行为。这样的视角,为进一步展开少儿出版与地域儿童文学发展研究,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童书出版经历了从建国初仅有两家专业少儿社的单一局面,到各省分设专业童书出版社,再到新世纪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涉足童书出版的历史巨变。中国出版业的外部环境也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从对外开放走向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从传统纸媒传播时代走向了全媒体数字化传播时代。这一切的变革,促成了一部生动的童书出版业演进史。这个视域有着巨大的、有待阐释的空间,并具有探究的诱惑力。《童书的种子》选择一种外在的视角,尝试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打破文学史和出版史研究之间的言说界限,呈现两者之间长期以来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将之置身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重建它们二者之间、二者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探讨的可能。外在传播媒介与文学触碰,有助于拓展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学科的学术思路,丰富研究对象,贯通文学研究与出版文化研究的领域,助推新的研究范式;立足大的文化视野俯瞰童书现场,有助于深化对童书出版业与儿童文学本体的理解与阐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