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

    “异常”的小说及其作者

    潘一禾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08日   09 版)

        《异常》,[法]艾尔维·勒泰利耶著,余中先译,海天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68.00元

        2020年法国龚古尔奖获奖小说《异常》的作者艾尔维·勒泰利耶是数学家,又是小说家、语言学家和诗人,还是个出版商,并且担任著名文学社团“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的主席,已出版多部作品,之前也获过不少其他文学奖。这也是法国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写作者必须“多才多艺”、无所不通,对读者市场、投资出版和营销图书也是“内行”。

        欣赏这部小说就会发现,作者极有雄心和耐心地引用或点评了无数热门的世界各国小说、电影、电视剧,并借用他们已有的成果和影响“接着讲”自己的新故事。他在向前辈们表示“致敬”和“回礼”的同时,也让最广泛的读者、听众和各类型艺术的观赏者们都可能在自己的阅读中觅得各自的乐趣,并经受新的“高难度”内蕴的理解程度考验,让这部小说拥有多种读法,读者能从中读出不同味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勒泰利耶一上来就介绍说,书中有个作家叫维克托·米耶塞尔在写一本名叫《异常》的小说。现实中的《异常》作者勒泰利耶已经出版31部作品,书中的《异常》的作者米耶塞尔写的是第七本。这就仿佛在强调,我不是我,我是他,也不是他,他很特殊。作为数学家,勒泰利耶很会玩文字游戏和不断设置谜面埋下谜底,比如小说一开篇就说米耶塞尔在三个月里奋笔疾书完成《异常》,他把电子稿发给出版人后就因过于郁闷而跳楼自杀。而三个月之后,一部同样也叫《异常》的小说却迅速出版并一炮走红。还好,这时,仍有一个叫米耶塞尔的本书作家正在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门外还有很多书迷粉丝等着要与他见面找他签名。

        作为数学家的勒泰利耶,好像欣赏故事曲折的妙趣横生和激发联想的无穷可能。所以他的小说有着精心构思的情节线索和看似清晰的延展曲径。《异常》故事中的作者维克托·米耶塞尔之所以有两个,是因为一架从法国巴黎飞往美国纽约的飞机出现了事故,在降落前遭遇气流短暂消失,然后不知为何,飞机变成了一模一样的两架,机上的243个乘客也化身为两批,分别在未来2022年的3月和6月降落美国,而法国作家维克托·米耶塞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乘坐3月的这班飞机去纽约领翻译奖的,在机场和飞机上,他肉体不接触、语言不交流地“邂逅”了一个妙龄女郎,回到巴黎后,他就开始写作《异常》。这一控制不住的文字的机械流淌,甚至都让他“沉浸到了一种忧虑的深渊之中”。

        至于他为何沉入这个忧虑深渊后就不能自拔甚至自杀? 这部表面上糅合了科幻悬疑、罪案侦探、时空穿越、碎片杂揉等模式的所谓“通俗小说”,几乎要用尽一切文学要素来记录或重现当今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世界重大异常:战争阴影、街头暴力、人心动荡……信息纷繁混乱、贫富差距惊人、西方政客的素质低下、军事家们自大狂妄、科学家们鱼龙混杂、普通人群更是不断分裂,处处是缺乏共识、难以辩认和无人可能真实影响的茫然力量。

        如果按情节把小说的两个作者分成3月维克托和6月维克托,那么3月的这位是“一个写作强迫症的患者”,像一只“忍受着珍珠的牡蛎”,只有痛苦的意识和欲望,或一头冷得哆嗦的动物,“一身孤独的毛皮还不足以温暖世界”。可能是对自己笔下要呈现的世界太过忧心,他甚至说自己已经患上了失实症(“现实感的一种消失”),怀疑自己是否真切存在。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已经“生与死结合得如此紧密,竟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所以,“我并不结束我的存在,我为不朽赋予生命”。类似这样的表述,都是谜面。

        让人忍俊不禁倍感幽默的是,勒泰利耶在小说里给3月维克托(或者说他自己)举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并且让《异常》率先在小说中迅速地被评论家一致看好、成为大红大紫的畅销书。巴黎文艺界和媒体的各类人士在这本书的促销、宣传和推广活动中,各显神勇,也暴露各种丑态。被勒泰利耶一番嘲讽和恶搞之后,《异常》成为小说中人物的床头书,成为FBI调查6月维克托进行“第三类接触”的指南……最后,6月维克托还必须认真出场接受主持人采访,因为小说错综复杂的多个故事快结束时,读者都会觉得有太多的谜底和真旨,只有他是知道答案的。

        6月“复本”维克托·米耶塞尔,较之他的另一个天才、睿智、心忧天下的“原本”,是有些虚荣、轻浮和很普通的人,但作者恰恰想利用这同一人物内部的差异,让他口中的答案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种有真实内容的意见参考。

        关于“生存有可能是虚拟的这一事实”这句,我以为是点题的、又看似有点矛盾的话,让我想起,人类文明的之间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冲突、恐怖摩擦和异常反应,让太多的文明人觉得,怎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从这些切实感觉和真切担忧的角度看,勒泰利耶的《异常》应该是醒世警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