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推荐图书:《远去的白马》

    以笔为旗,致敬英雄

    韩敬群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16 版)

        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策划出版《北上》《中关村笔记》等图书。

        我判断一部长篇小说的优劣,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用这四个标准来评判《远去的白马》,我认为它的完成度可称优秀。

        这本书的作者是朱秀海先生,更多的朋友知道他所写的《乔家大院》。2003年,朱秀海刚开始电视剧本《乔家大院》的创作,就接下了为老首长写传记的任务。为了寻找真实的故事,朱秀海花费十三个月走了十一个省,采访了一百三十余位亲历者。朱秀海说,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远去的白马》写的是山河易色的时代,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支前队的女队长,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她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她用自己的智慧,四两拨千斤地帮助所在部队克服一道道难关,最终他们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面对一部以战争为背景、以人民英雄为主要人物的小说时,我本能地担心这里面的人物过于英雄气、过于完美,事实上,一个圆融的人物反而是扁平的,他太光滑,以至于无甚可说、无甚可写。朱秀海对于赵秀英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极饱满的,她有热血的一面,有泼辣的一面,面对自己的“白马营长”亦有女性的柔善和娇羞,每每念及自己的孩子也会动情落泪,这样一位情感丰沛、生动饱满的女性,面对战争和危险义无反顾的时刻,才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读《远去的白马》,可以看到她不断在成长,可以感受到她的生命能量。

        在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像赵秀英这样的支前妇女并不少见,在《远去的白马》里,朱秀海重新唤起了我们对战争中看似处于边缘的、看似不那么核心位置的支前妇女的认识和理解,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协助部队打赢了一场场战斗,她们值得被铭记。

        朱秀海说,他书写的那一代人民英雄的整体形象,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但他们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必须自己站出来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中国。“再回望这些老英雄,我怀念他们淳朴、单纯的信仰,他们对未来的热情,他们的奋斗牺牲精神。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朱秀海曾两次参加边境作战,这样的经历为他书写战争,书写那一代人民英雄带来了助力。在一次采访中,朱秀海分享了自己上战场的经历。那是1979年2月17日,他突然接到通知跟着“铁军”127师上前线。那天晚上他想了很多,第二天报到甚至忘记带枪。但真的上了战场,就不再有担心和害怕了,朱秀海说,在战场上生死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但是战士有自己的尊严。他相信,《远去的白马》里三十七团的战士们也和他有一样的想法,因此,在写作时他并没有陌生感。“从形象、动作、反应、战术到心理活动,我觉得自己和那一代军人的心是相通的。”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白马篇》在小说里被反复提及。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将平凡而安稳,但是上了战场,他们就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烈士和人民英雄,有感于一代革命者的热血底色和滚烫人生,我将《白马篇》的末八句放在这本书的封底,是为纪念,是为警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