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看诗人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故事

    于晨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17 版)

        于晨: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资深编辑。参与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等多种重大出版项目,策划图书有韩松“医院三部曲”“轨道三部曲”、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等。

        推荐图书:《消失的名字》

        编辑《收获》长篇小说2020夏卷的时候,被诗人旧海棠的《你的姓名》深深打动。那些绵密的细节真实可感,完全是从生活的褶皱里直接生长出来的,并且意象丰饶韵味悠长,有着诗人讲故事独特的气质。后来去问旧海棠老师,果然是基于她和家人的生活经历创作,但对于要不要在图书单行本上写明是自传体小说,确实纠结了很久,最终借鉴《红楼梦》太虚幻境中的联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旧海棠老师同意把“自传体”作为一种修辞写在腰封上,“虚构与非虚构在这里不再是文体的二分法,而是已悄悄地成为我讲故事的互补手法……是为曾经的存在而做的证明”。

        这部小说由姐姐而起,“我的姐姐,正在承受她的苦难”。旧海棠的姐姐怀孕后查出白血病,姐夫选择了先保小孩的方案,姐姐最终因为病情延误去世,而姐夫带走了女儿小蜻蜓并很快再婚。小说中花了不少篇幅写姐姐如何拉扯弟妹,而“我”在一次次为生活焦头烂额时想着如果姐姐还在,一切都会有人扛。某种意义上,“我”作为二姐,正在扛起传统乡村文化语境赋予“姐姐”的责任。与此同时,作为第一代南下深圳的“打工妹”,“我”又要辗转适应都市生存体系。从女儿到妻子到母亲,女性的一生会遭遇多少司空见惯的偏见,又有多少付出和牺牲被视作理所应当? 旧海棠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生活热情的人,画一手好画,蒸一笼好包子,做一手好菜,炒一手好茶,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几乎是她天然的秉性,正因为如此,她娓娓道来的习焉不察的“女性原罪”,才更让人感慨,中国“金智英”们的出路在哪里?

        小说结尾,直到乡村征地,才为姐姐补开了死亡证明,一个名字最终消失。而在跨度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关于“名字”的叙述多线并进:流落在外的父亲认祖归宗,名字失而复得;辍学打工的“我”因年龄不够,冒用别人的名字(身份证)……因此图书单行本最终把书名定为《消失的名字》,封面底图采用迷宫般交错的框架,对于其间隐约的人影来说,既可以视作某种废墟,也可以认为正在兴建,在遮蔽的同时也提供了窥视的可能。这一家人的进城及返乡,见证了人的存在与消失、时代的陷落和升腾,为文学书写普通人的苦难开辟了独特的抒情路径。

        正如余华所说,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偶然事件像多米诺骨牌,把生活牵引向无常的命运,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只能由一个内心空凉的人发觉,并指向最根本的“人”和“人的境遇”。小说写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衰败,写城市裹挟打工儿女却又疏离隔膜,写小人物为了生存拼尽全力还是不断失去,凡此种种,旧海棠始终报以理解之同情。我们都是生活的幸存者! 值得一提的是,旧海棠没有把这些人物的遭遇写成传奇,而是淡化戏剧性,讲究留白,接续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