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推荐图书:《我那些成长的烦恼》

    用爱照亮成长之路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24 版)

        齐飞:山东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责编的《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从书》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获得首届山东省新闻出版奖图书奖。

        ■齐飞

        近年来,山东教育出版社成立“小荷工作坊”,以名家、名作引领,出版了一批具有人文关怀、审美高度的原创童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届书博会,山东教育出版社将隆重推出当代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我那些成长的烦恼》。

        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先生回忆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在少年时代所面临的种种烦恼。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烦恼、逐渐明白责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离不开亲情、友情等种种爱的支撑。

        身为“大三线”工人的父亲,思念远在他乡的孩子们。他在干活的工地上到处捡破了的“劳保”手套,洗干净,拆成棉线,接在一起,再用颜料染一遍,给我们一人织了一件毛背心。

        一辈子勤劳的母亲用父亲微薄的收入操持着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家里的一只梳子已几处缺齿了,母亲却舍不得买一把新的。因此除了我上中学的哥哥,我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向剃光头。梳子只有母亲和哥哥才用得着,便继续将就着用。

        邻居叔叔来我们的新家拜年,觉得屋子里太冷了,二话不说就帮我们在屋里砌炉子。虽然砖头都是他家的旧砖块,就连炉盖和烟囱都是“挨家挨户”借来的,却令我们的小家暖和了起来,墙上不再结霜了。

        朋友刘树起家里分到了二百斤地瓜,他要分给我们家一半,于是我和他推着平板车去拉地瓜。一路上虽然又冷又累,车坏了,手套也丢了,天气寒冷,光着手抓住车把,手就会被冻在车把上,但最后我们还是高兴地唱着歌拉回了地瓜。

        我如此热烈地爱自己的家:新家的墙皮有的地方脱落了,有的地方发霉了,出现了一块一块的黑斑,那是由于冬季曾经挂霜导致的。于是还是小学生的我,带领两个弟弟,挖黄土,筛炉灰,拌涂料,将家里粉刷一新,甚至还给墙上刷了“花纹”。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的:“不论贫穷还是病患,不论缺煤还是少粮,不论家在这里还是那里,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而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就会有更多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们——这是我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史证明了的。”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年轻人造出了许多与生活现状相抗衡的概念,如“佛系”及最近被热议的“躺平”。而在梁晓声先生《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中,即使生活那般艰难甚至绝望,书中主人公并没有“躺平”,有的只是怀着敬畏的心,热爱生活,认真生活,并收获各种细微的喜悦与幸福。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让现代社会的人们深深感动。

        正因为此,责任编辑、插图作者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都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打动。三位责任编辑在拿到稿件的第一天晚上,一口气读到凌晨将稿件通读完,并兴奋地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封面插图作者温艾凝仅仅用了一个小长假三天的时间,就用绚烂的色彩打造出东北飘雪的松林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五彩空灵的记忆碎片。内文插图作者个桂圆读完稿件后给责任编辑打电话说,读完这本书,仿佛终于为她的少年时代画上句号。

        梁晓声在《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中,以自己少年时代丰富、多元、洋溢着深情与温情的亲身经历,带领读者一起体会亲情和友情是如何穿越时空、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