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推荐图书:《巧鸟》

    少年的乡愁

    王雨婷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18 版)

        王雨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编辑出版的图书有《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逐光的孩子》等,所编图书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等。

        张忠诚是一位坚守人文底色、坚持文学精神的写作者。他总能独辟蹊径,不落窠臼,以深沉凝重的目光打量特殊人群,描摹细腻的人性与深刻的主题,扩展童年书写的精神向度。这一次,张忠诚的新作《巧鸟》聚焦少年乡愁,讲述了一家三代离开故乡、重建家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北一条铁路边的火车站台上,名字叫巧鸟站。三十六年前,苍耳爷在当铁道兵的时候,作为排长带队进了巧鸟山,可在一次放排炮时发生了事故,他被炸掉了左小臂和右小腿,而苍耳爷的战友为了救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埋在了巧鸟山。后来,苍耳爷坚持留在了巧鸟陪伴死去的战友,于是离开了故乡——那个漫山遍野都是柞栎树的地方。

        初来巧鸟时,苍耳爷万念俱灰、痛不欲生。直到苍耳爸的到来,为他黯淡的人生带来了一抹光亮。苍耳爸带来了故乡的柞栎子,苍耳爷看到柞栎子,就仿佛看到了故乡。他和儿子一起种下这些柞栎子,悉心培育。对于苍耳爷和苍耳爸而言,面对回不去的故乡和难以言说的乡愁,他们只能将满腔的离愁别绪寄托在一颗颗柞栎子上,以具象化的方式表达那份思乡之情。种下的柞栎子渐渐长成了一片柞木林,而他们也根据故乡的模样,在新的居住地重建理想家园。巧鸟山的这片柞木林有多茂密,他们心中的乡愁便有多浓郁。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年迈的苍耳爷的思乡情愈浓,终于在离乡三十六年后踏上了征途。然而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快要到达时,才知道家乡因为一场火灾全部迁移了,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们到当地的林业局找到一张标有家乡地名的老地图,那一刻,关于故乡的指认,在这张泛黄陈旧的地图上才得以完成。他们带着这张地图返回了巧鸟,那个负荷着苍耳爷半生思念的故乡,那个承载了苍耳爸童年回忆的故乡,从此,就化为一个消逝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一张将被封存的地图上,成为了遥远的绝唱。

        高铁时代到来,巧鸟站要拆了,苍耳一家也要离开巧鸟站了。而爷爷,却选择永远留在巧鸟山上。11岁的苍耳,也在离别将近的时候,明白了这片山水于他的意义。苍耳带走了巧鸟山上盛开的波斯菊,听着草丛里铁蝈蝈为他演奏的送别曲,向即将告别的小站走去……有一位至亲,会为他永远守望青春与惆怅,守望故土和远方。有他在的地方,就永远是苍耳的故乡。

        张忠诚之所以想写一个少年与故乡的关系,是因为很多作品会渲染成年人离开故乡时的难舍情结,而很少有人会顾及孩子在离开故乡时的情绪。

        张忠诚以回望过去的姿态讲述现在和未来,用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和厚实的笔力,以少年苍耳的视角,在自我成长中回望父辈们的遭际,将个人的生存状态与乡村的变迁、时代的变革进行不露声色的呈现。作品将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舒缓张弛,跌宕有序,交织成一张时空之网,让读者仿佛在时光之河漫游,又不断折返此刻。在他的笔下,少年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与情绪,更是对历史的探究与生命的溯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