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通货膨胀不仅仅只是经济现象

    ——读《两宋通货膨胀史》

    魏明孔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07日   16 版)

        《两宋通货膨胀史》(上下册),俞晖、俞兆鹏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18.00元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俞晖研究员、南昌大学历史系俞兆鹏教授合著的90余万字《两宋通货膨胀史》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两宋通货膨胀史》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通货膨胀研究”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反腐倡廉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戒鉴。

        在当下全球以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为发展经济主要模式的形势下,货币流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而通货是否膨胀、币值能否稳定则是其焦点,故研究通货膨胀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际上,中国历代都曾出现过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学者研究表明,清代以前至少发生过19次恶性通货膨胀。该书截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通货膨胀表现较为典型的两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这对于认识我国国情具有解剖麻雀的学术价值。因为宋代处于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其承上启下的时代特色,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学界盛行唐宋变革之说,将唐宋作为整体进行学术探讨。但是,学界对高度君主专制集权并严控地方财权的两宋时期的通货膨胀,却缺乏专题研究。另外,由于宋太宗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可兑换的纸币——交子,这更说明选择两宋通货膨胀史进行专题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现代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在非实物性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通货膨胀往往会降低一国或地区的货币购买力,必然会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当经济衰退时,即使货币绝对数量并未增加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多余。《两宋通货膨胀史》遵循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即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速度)=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同时又参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纽科所提出并由欧文·费雪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货币数量方程,明确强调所谓通货膨胀即由社会货币流通总量超过了社会商品的总价格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可以说《两宋通货膨胀史》在一定程度上是运用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宋代经济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其采用的是基于经济学(尤其是金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又从历史分析中得出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

        作者在分析两宋通货膨胀的成因、状况与后果时,必然要引用大量的经济数据来支撑其观点,但是宋代史料的基本情况是经济数据不全面尤其系统数据不完整,这必然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在这一方面,作者根据史料的实际情况,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据不全、不系统的缺憾。

        在具体研究中,全书将两宋320年时段内的通货膨胀史分为八个阶段进行研究:(一)北宋前期对通货膨胀的防止及其效果;(二)北宋中期由过度消费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三)北宋后期通货膨胀的被遏制与反弹;(四)北宋末期因政治腐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五)南宋前期纸币流通由膨胀渐趋平稳;(六)南宋中期货币流通大致平稳;(七)南宋后期通货膨胀的再现;(八)南宋晚期纸币的恶性膨胀。其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阶段属于温和或和缓的通货膨胀,期间朝廷采取一些措施甚至遏制了通货膨胀;第二、第七阶段为急剧的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迅速持续上升;第四、第八阶段系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特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度持续上升的现象,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使得中央政府难能有效控制全国局面,直至改朝换代。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论证,认为两宋时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于投入市场的货币总量超过了社会商品交易的实际需要,即过度消费超过了生产水平,而产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官僚政治的腐败。作者研究表明,宋代的通货膨胀呈现波浪形,波峰时高时低,至南宋末年达到最高峰,赵宋王朝也随之灭亡。宋代历史与“三冗”(冗员、冗兵、冗费)相始终,而通货膨胀程度如何,则与三冗息息相关。因此,要克服通货膨胀必须在经济上开源节流,在政治上整肃吏治。

        尽管读者可以对该书的这种分期及一些提法有不同的意见,但这种分期是建立在对纷杂历史事实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对于认识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尤其认识两宋通货膨胀史颇有裨益,应该说其对我们全面认识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货膨胀虽然是经济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却往往与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政府的经济决策是否得当等息息相关。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国库空虚,而用于淫祭滥祀和建造道教宫观及皇宫苑囿的财富几乎是天文数字,三冗消费达到了北宋的最高值。为了应付捉襟见肘的财政开支,宋朝中央政府竭力铸行当十虚值大钱和夹锡钱等劣币,增铸铁钱,滥发纸币和度牒。这无疑无节度地增加了货币投放量,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程度,甚至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再加上贪官污吏趁机敲诈勒索,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金兵入侵,内忧外患终于使北宋灭亡。《两宋通货膨胀史》强调,南宋晚期由于奸臣擅权与政治腐败,加上蒙古军队的入侵及天灾人祸,使得生产衰退,人民陷于贫困境地,同时也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度过财政危机,宋廷采取了滥发纸币的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滥发纸币的后果,出现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居民生活困顿的严重社会危机。南宋中央政府为了稳定纸币的币值,曾经推行纸币“称提”政策——这是为了防止纸币贬值而采取的金融措施,基本思路是中央政府及时以金属货币收兑跌价的纸币,限制纸币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的界限及按期调换等内容,以保持纸币的购买力。但是由于当时统治腐败,纸币称提最终失败。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只是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方面一系列变化的综合结果。两宋通货膨胀的历史表明,商品有效供给的不足,即对商品消费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能力,系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而其深层次的根源是政治腐败。

        总之,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经济史与宋史研究在该领域的空白,拓展了对传统社会尤其是两宋社会经济的研究内容,且对现实社会发展和金融决策具有历史戒鉴作用。当前,为了使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是硬道理,同时还必须适当节省财政开支,使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清明的政治和廉洁的官风作为保障。《两宋通货膨胀史》全书阐述了一个深刻道理,历史的出路在于改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