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酒事杂忆

    管士光 主持:丁帆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23日   03 版)

        作为一个祖籍是山东梁山的男性,喜欢喝酒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后来读到李白的《月下独酌》,更找到了喝酒的“理论根据”,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在诗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每当我端起酒杯的时候,就常常想起李白这一类诗句,自会发出会心的一笑。我有时想,如果没有杜康的发明,人们的生活该减少多少乐趣啊!说到所谓“酒事”,记忆中难免会跳出一些片段,就像平静的水面,漂浮着一些花瓣和浮萍。

        我最早见识酒的魅力还是读中学的时候,那已经是五十年前的前尘往事了。那个时候,物质极为匮乏,一般人能喝上一口白酒,是一件奢侈和快乐的事,更不要说还有当时并不常见的美味佳肴佐酒,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平时喜欢喝两口,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特别是语文成绩突出,作文更是我的长项,每次作文差不多都能成为范文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评,老师自然对我比较偏爱,到我家家访的次数也就多一些。每次老师家访,我父母都备好白酒并摆上“老三样”——炸花生米、炸虾片和松花蛋。当时我母亲在部队军人服务社上班,买这些东西还比较方便。我父亲虽然和老师一样面前摆着酒杯,但他不善饮酒,只是时不时举一下酒杯做做样子,和老师聊着我的学习,也聊一些社会新闻。老师开始还比较拘谨,父亲劝他才肯喝一口酒,慢慢地就渐入佳境,开始自斟自饮,话也多了起来,血液逐渐充上脸颊,黝黑的脸上泛起一层层红晕。这样的一顿酒差不多总要两三个小时,话说了不少,酒也喝了不少,“老三样”见了盘子底,舌头也不太听使唤了,有些话也总要重复好几次。这时,老师红着脸,带着几分醉意,慢慢站起来告辞,我父亲总是让他再喝一杯水,然后送他下楼。这样的场景往往过两三个星期再来一次,我从没有看到老师真正醉倒,也没有看到父母有一次表现出不耐烦或者不快的神色。差不多每次老师到家里来,父母都要备饭,每次吃饭都要喝酒,而每一次喝酒都会有“老三样”奉陪,我虽然不能上桌参与饮酒,但却从老师饮酒时和饮酒后的神态上,感受到酒这个精灵的魅力,看到了一个爱酒的人从这液体里得到的快乐和惬意,我想,老师定期来我家家访,当然是因为对我的关心和偏爱,而饮酒的快乐也是一个原因吧?

        我第一次正式喝酒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当兵的第一个元旦之夜,我的发小同军约了几个新兵,在晚上班务会后一起来到新兵连驻地外的野地里。放眼望去,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几座坟头,天气很冷,刮着北风,我们靠着一个土坡围在一起,一个劲儿地把军棉衣裹紧。有人掏出从家里带来的罐头,同军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两瓶“桂花陈”,我们拿出自带的缸子喝了起来。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果酒,乍一入口甜得有些发腻,但很顺口,不知不觉间就容易喝多,这种酒来势挺猛,很容易上头。记得那晚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我们一边大口喝酒,一边东张西望,生怕被人发现,因为这样做是违反纪律的;二是酒喝得很急,两瓶酒很快就见底了,我们都感到晕晕乎乎的身上没劲儿,加之野外气温太低,北风又一阵紧似一阵,我们没有耽搁多长时间,好像完成了一个仪式,便一起站起来匆匆忙忙离开了。我带着酒意悄悄回到新兵班,找到自己的铺位就和衣躺下了。好在新兵连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也没有人注意到我。我一觉睡到第二天起床号响起,爬起来的时候还感觉头疼得不行,但是哪里敢露出破绽啊,只能像正常人一样跑步进入早操的队列。虽然这次喝酒颇为狼狈,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仓皇出逃”,一点儿也谈不上从容淡定,但却使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也第一次品尝了一个成年人才能享用的特殊滋味,它像一次成人礼,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印记。

        说到“酒事”,必然会说到醉酒。就像没有一个将军敢说自己百战百胜一样,没有一个喜欢喝酒的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醉过。我自认还是有一定的“自控力”的,何况自以为也有几分酒力,虽然在酒酣耳热之际,也难免话稠语密、词不达意,甚至有时“酒后吐乱言”,得罪了好朋友,事后想来颇为后悔。但真正醉酒的次数却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每次醉酒都事出有因,自有不得不醉的理由。比如大学毕业前夕的一次醉酒是因为感伤而醉。经过四年同窗将各奔东西,对大学生活的留恋,夹杂着对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的难舍之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掺和着对走向社会的几分担忧,大家开怀畅饮,互诉衷肠,从中午开始,一直到夜幕降临,最后躺倒了不少同学,我也是其中一个,真是“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至今想起来那次聚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的青春朝气和同学情谊总是引起我的怀念。再比如二十年前的一次醉酒是因为兴奋而醉:当时我所在的出版社与一个民营企业家发生了经济纠纷,对方为了逼我们就范,用各种杂物堵住我们书库的大门,对我们的发货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才能保证图书市场不断货。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另租新库,化解危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该怎么办呢?后来我们向军民共建单位北京军区某部首长求援,部队派出一个汽车连前来帮助我们。在社里员工和解放军同志的共同艰苦努力下,我们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搬库任务。那一天晚上,我们设宴欢送部队的同志,大家兴奋异常,不停地唱歌,也不停地喝酒,而作为被委派处理经济纠纷和搬库行动的负责人,我的感激之情和兴奋之情,又岂是语言可以表达的?何以表达,唯有杜康!我和每一个向我伸过酒杯的人碰杯,一杯复一杯,直至趴在餐桌上不再说话,大有“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气概。现在有时年轻同事想了解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常会提到那一次的搬库,我颇有“白头宫女说玄宗”的况味,没有了回忆的兴趣,而那一次的畅饮却常常使我回味,犹如一坛好酒,储存越久,味道越为醇厚。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喝酒的乐趣,不喝酒的人往往很难体会出来;当然,过量了,“喝高了”,就只有痛苦和难受,喝酒的乐趣也就大大地褪色了。喜欢喝酒的朋友,难免都有几次醉酒的记忆,但更让我们享受的还是与朋友“把酒言欢”的惬意,还是“微醺适量”的愉快,大醉伤身而小酌怡情,这是酒友都明白的道理。喝酒得到的乐趣是其他饮料,比如茶或咖啡代替不了的。有人说,喝酒要讲究酒、酒菜和酒友,这固然不错,但在这“三美”之中,我对酒和酒菜没有什么要求,对“酒友”却颇为在意。为了某种目的组织的酒局,虽有好酒好菜,但参加者未必是彼此熟悉的好友,而且还各怀心事,这样的酒局是最让人伤神和感到乏味的。比较而言,只有三五知己或七八好友相聚喝酒才是真正快乐的事情。在这三五知己或七八好友中也是性格各异,颇为有趣。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好友:一位哥们儿,你说他喜欢喝酒,不如说他更喜欢喝酒的氛围。他酒量其实不小,但每次喝酒,他都不停地说话,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天文地理面面俱到,被朋友讥为“话痨”而不恼。在他“话密”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喝干了一杯又一杯,他却酒杯略一沾唇又放下,继续着刚才的话题讲起来。结果是你已经有几分醉意了,他却连一杯酒还没有喝干净呢!后来家人每当劝我少喝酒时,都会让我向他学习,但我生性急躁,见不得酒在杯子里久留,往往嫌他“磨叽”。可惜这位朋友已在五年前离开了我们,使我在生活中失去了一位好兄弟,在酒桌上失去了一位好酒友!还有一位朋友是酒桌上的“闹将”,他自己酒量不行,却喜欢“挑起事端”,寻找各种借口让别人多喝酒,有他在,酒桌上就十分热闹。后来大家发现他或“挑动群众斗群众”,或“王顾左右而言他”,便形成了共识,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凡是在他挑起事端时都强迫他“同饮一杯”。这招还真灵,这位老兄自知酒量不行,后来收敛不少。可惜他为了避免引火烧身,往往隐忍不发,不像以前那么爱“挑事”了,酒桌上也就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这几年和我常在一起的朋友们渐渐兴起了“不劝酒”“不拼酒”的“酒桌文化”,这自然是一种进步,但我却有时会怀念起过去那种酒桌上的热闹和豪爽,怀念这位朋友当年营造的那种喝酒的氛围。凡事有得有失,看来在酒桌上也能验证这个道理啊!

        辛弃疾有词句说“白发多时故人少”,在我而言,这个感受逐渐强烈,前几天,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心脏病突发倒了下去,有同学说这和他平时饮酒较为“豪放”有关。我想,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应该尽量多与老朋友聚聚,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路口谁会走失。据说专家认为每周至少和朋友聚会喝两次酒,才能保证身心健康,这也算是朋友相聚喝酒的新的理由,用来说服家人,不知是不是能够奏效?当然,这个时候,喝酒应该更“婉约”一点儿,不要喝醉,微醺最好。白发增多,添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和酒事一起,难免想起一些人、一些事,通过这些人和事,也许多少能够看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此篇“酒事杂忆”的由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