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淬过文字之火

    黄德海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16日   11 版)

        《岁月的颗粒》,梁鸿鹰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59.00元

        那些“纠缠着我、召唤着我”的切身经历,淬过文字之火,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少场合见到过梁鸿鹰先生,印象中他好像一直在跟人谈话——认真注视着谈话对象,身体微微前倾,头小幅度侧过来,仔细听着,仿佛怕错过什么。听完了,他才慢慢挺起身子,慢声细语开始说话,脸上是波澜不惊的表情。似乎总是这样,谦逊,谨慎,恂恂如也。因为有这印象在心里,拿到他以写个人经历为主的散文集《岁月的颗粒》时,脑子里自然就生出来他的文字该有的声音,静静地,如溪水轻响着流过。

        开始的几篇确乎如此,童年的家庭记忆,火车站的点点滴滴,奶妈和她的一家人,书店里温煦的女店员……缓缓写下来,不急不躁,黑白照片也似,如同生活经过记忆的过滤,洗去了灼人的火气。只是这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比方更算不上贴切,因为第一篇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家人去世的场景,却并非临去两依依,而是以孙子的大哭和爷爷的失望为这次死别画上了不完满的句号。那个温煦的女店员呢,在经受了一次无妄之灾后,“手不再像以前那么白嫩了。拇指和食指上有了浅浅的黑道。……袖口有些抽线,袖子上有明显的油点儿”。这样的细节让人不敢对此后的作品轻下断言,因为这看起来的一丝激越之音,打破了诸多常见的对散文的推测。可能,作者并不准备虚美隐恶,而是努力呈现出生活某种特殊的质感?

        也果然如此,那黑白照片似的无火气感,只是平静的书写带来的错觉,生活其实早就在作者身上烙下了深痛的印痕。十二三岁的时候,患有肺结核的母亲去世,因此作者来到了“世上最寒冷的那个早晨”;父亲呢,“出于对父亲啸聚八方、呼朋引伴生活方式的厌烦、痛恨,他奋起,从而生发积攒起巨大的力量,在对父亲的违逆中获得学业成功”。而此前,为了怕外婆看到母亲去世伤心,先已经从家中搬离。应该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我们的主人公”——照书中的说法——似乎没有受到充分的情感教育,他需要在不断的相遇和错过中熟悉自己的身体和欲望,需要仔细分辨自己每个念头的对与错,也学着接受自己的犹豫和冒失。对这本集子来说,有意味的或许不在一个谨慎的人写到了属于私密领域的情感和欲望,而是在写到这些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沉浸在感性的回忆之中,任由当年的情绪把自己带走,沉溺在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之中。相反,因为隔了时间的长河,他调取出当年的记忆,按下暂停键,结合自己此后的经历,从容感受、体味、分析、思考、探究,一层层深入下去,到最后,复杂的心理问题渐渐明了,他也迎来了自己的美妙时刻。

        这个展示出来的理性思考过程,差不多可以说是这本散文集最重要的特色。就这样,那些“纠缠着我、召唤着我”的切身经历,淬过文字之火,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至此,个人、世界、时间轰然聚为一体,熔铸锻炼,凝成一枚枚岁月的颗粒,传递出一个写作者真诚的善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