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期待冲破迷茫的教育学

    吴遵民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09日   20 版)

        《教育学方法论探源:一门有儿童的教育学导论》,江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55.00元

        大学时代的老同学江峰君在毕业后逾40年之际,撰写并出版了《教育学方法论探源》一书,捧读掩卷之余,不禁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感。

        关于此书值得推荐之处在笔者看来有三点,其一是它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读整部书稿的每一章、每一节,几乎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再从回答疑问收尾。而一系列的为什么以及探寻这些为什么的背后原因及各种争议,就使得读者,哪怕他是教育学的初学者或门外汉,亦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如第一章关于教育起源的论说,其就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观点加以罗列或匠心独具地作一总结点评,而是犹如撰写博士论文一般,把为什么要探讨,探讨的背后疑点及其意义,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些疑点的考察与看法一一进行详细罗列与评述。对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采取不回避、正面交锋,甚至是把它掰开来揉碎了反复进行掂量与论说,直到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为止,这样一种论述方式,若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或曾经有过长期的关注与思考,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是本书具有的浓烈的探究意识,这也是一本普通教材与一部具有深度阅读价值的论著的分水岭与边界线。由于本书主线围绕的都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而这些基本问题其实有许多甚至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中最经典的如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中国教育学的原创问题”入手,即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开始了其洋洋洒洒、横贯中西的探索与评述。笔者感叹于作者的哲学功底,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等均有深度的研究,正是基于对原著的理解,作者才旗帜鲜明地明言“所谓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合逻辑的伪命题”。像上述这样证伪式的探究,在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中几乎都能看到。“伪命题”“误判”“还引发热议”等这样一类惊叹号、感叹词亦充斥着书的每一个角落,其语言的犀利、分析的透彻、结论的尖锐,每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而不时陷入心潮翻滚的沉思之中。

        其三是对问题的批判意识。这也是本书最为出彩和最令人心动之处。上述提及的在中国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所谓“教育逻辑起点”的论争,他直接斥之为“伪命题”以外,即使是面对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新锐学者提出的观点,他也每每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予以分析与点评。同意即同意,不同意也是通过如剥笋般的层层分析,尖锐地提出不同意见。其实在书中被他直接点名的几位学者都是他非常喜欢、非常赞赏之人。所谓惺惺相惜,可能越是他心仪的人,他才越发关注他们的学术成果。因此只要但凡从中发现哪怕星星点点的细小疑问或有争议的观点,他是必然要通过挑战乃至论争的方式去进行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质疑。其实在这种碰撞与质疑的过程中,最终大有裨益乃至大受启发的则必定是我们这些读者。

        诚然,此书的好处还有许许多多,因篇幅关系恕不赘言。如若硬要骨头里挑刺,或提几点建议的话,其一则是希望在“通俗”与“普及”方面略加留意。毕竟出版的著作需要奉献给更多的读者,因此对一些论证除了保持锐意的锋芒之外,通过注释的方法,对被评判“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一简单清晰的呈现与解读,似乎很有必要。其二是书中涉及的一些经典问题的讨论乃至论争,当初的发起者或引导讨论的一些前辈先生已不在人世者众多,其中有些论争场面我们抑或亲历抑或耳闻,但对于现今的年轻学子来说,他们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因此,在回顾那些重要教育理论、重要教育事件之际,能不能专辟一角,对一些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的经过始末进行一种俯瞰式的回顾,由此再现当时学术讨论的热烈气氛与场景,这抑或将成为一段段珍贵的史料而留芳学界、留香人间,或许可以生发出更大的学术魅力与生命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