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宋金鏖战,汴京梦破。劫难深重的中原大地涌现出无数抗金志士,以及若干扶大厦于将倾的文臣武将,宗泽、李纲、岳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但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宗泽李纲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对宗泽李纲扎实系统的研究也非常缺乏。近日,王曾瑜与史泠歌合著的《宗泽李纲评传》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打开这本传记,首先被宗泽李纲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所吸引,为他们才高于世而又壮志难酬的命运扼腕。穿行在两宋之交充满惊涛骇浪的政治博弈中,步步惊心的同时,也不能不被传统士大夫那心忧天下、赤诚报国的人生境界感动。宗泽李纲二人是同属一个时代的文臣(宗泽比李纲大二十四岁),同为科举入仕,性格耿直,为民请命而不惜得罪上司,在偶然的机缘中脱颖而出。靖康元年,六十八岁的宗泽出任河北副元帅,率孤军南下救开封。李纲于危难中出任宰相,两个多月时间便将溃败的小朝廷整饬一新,经国之才尽显。他们在晚年动荡时局中迸发惊人的能量。
孤军迎敌,直言进谏,是为大勇敢;深谋远虑,奋不顾死,以殉国家之急,是为大器局;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是为大智慧;为民请命,敢于担当,是为大气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要想扭转时局,非有具备此特质的大才不可。然而上苍既然给了赵宋王朝以中流砥柱,却为何使其不能充分施展拳脚,收拾山河,解民倒悬呢?
要理解宗泽李纲的人生困厄,以及壮志未酬的命运,就需要重返历史场域,探讨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层逻辑。本书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透视两宋之交特殊的政治生态,士大夫丰富多样的精神特质,以及宋金双方错综复杂的政治样貌,种种情形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富于黏着度的历史场,左右并支配着历史人物的命运。当时山河破碎,朝廷混乱,以王先生的话说就是“邪道炽盛以嚣张,正气曲抑而摧折”,“黄金下沉,粪土上升”。性格软弱的宋钦宗,懦弱卑劣的宋高宗,均被金军铁蹄吓破了胆,先后屈辱求和,阻止北伐,致使爱国将士壮志难酬,“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宗泽、李纲并未明哲保身,依然苦心孤诣为国分忧。文臣宗泽,居然在大敌压临之际,运筹帷幄,指挥得当,抵挡住了金军的猛扑,扼住敌方嚣张气焰。他慧眼识英才,重用投身帐下的岳飞,使其迅速成长为一个当世无双的军事奇才。“以一身任天下之重,慨然以修政攘夷为己任”的李纲,严饬军纪,调整内政,力主对金先守后战。宗、李的运筹帷幄,加上岳飞等名将的骁勇善战,如能充分发挥,恢复中原绝非空话。然而在那个只能受制于宋高宗一人之命的时代,宗、李以及岳飞又怎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历史不是虚无的。你会被书中那饱满的情怀所感染。宗泽李纲无论身在庙堂之上,还是被驱逐在野,始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命运。弥留之际的宗泽,连呼“过河”而身僵,并无一句言及家事。李纲被罢相后仍上奏,希望将岳家军留在荆湖,以建立“恢复中原”的战略区(孰料朝廷很快将岳家军调离,使这一构想落空)。他们竭节报国的忠义之举,体现了范仲淹所说的士大夫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境界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同,它上承屈原那种“只进不退”的忧患精神,下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书中所说,这种精神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神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元气,也是一笔无比宝贵、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