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莘莘学子当从袁隆平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02日   08 版)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此后的一天,从各地赶来为他送行的人近10万,长沙城里一时鲜花短缺。袁隆平这一生与水稻结缘,心心念念的梦想是“禾下乘凉”并为之奋斗终生。现在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增产的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院士情系天下苍生,当他离开,无数人发自肺腑深情怀念他,追思其丰功伟绩。袁隆平院士用毕生奋斗建构了人生、事业、品格的标杆与丰碑,莘莘学子当从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莘莘学子要学习袁隆平院士努力钻研、如饥似渴的积极进取态度。袁隆平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一家人随着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袁隆平很听父母教导,经常锻炼、努力学习,1949年如愿考上西南农学院,进入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正是这样的专业学习经历与学习收获,为他倾情追求与实现“禾下乘凉梦”打好了知识基础。

        这启示青少年学生,无论你将来职业做什么,首先都要看重校园学习,学好文化知识课。假如什么都不懂,头脑完全一片空白,一个人想要做成做好一件事情、完成一项工作,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其次,要选好专业课程。宜根据时代形势需要,结合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后经久求索让专业在你的工作实践中开花结果。自然,学习不会轻轻松松一蹴而就,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最近,著名作家邱华栋在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人年轻时候应该去做一些相对困难的事情,不能让自己过得太舒服。”诚哉此言,从来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莘莘学子要学习袁隆平院士志存高远、孜孜不倦的忘我投入精神。袁隆平先生一辈子为“让世界远离饥饿”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永不放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没有资金、没有人才,科研、工作环境均不理想情况下,他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几乎仅靠一己之力,耗费10年时间和心血,成功培育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这给青少年带来重要启示,胸怀大志的人可以获取无穷的动力,让你忽略甚至忘却周围环境的不利、醉心于事业研究。只要有忘我投入精神,即便在艰难岁月里,一个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当今时代,时代环境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已是判若天壤,社会为公民个体施展才华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只要人们心中有梦、勇于追梦,必然会有更多梦想变为美好的现实。固然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志存高远、都成为袁隆平一样的杰出人士,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有小小的梦想,都能以忘我奋斗“遇见更好的自己”。

        莘莘学子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的“大我”君子气度。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

        这启示青少年学生,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袁隆平先生已去,但他的风范永存。他的精神气度将给青少年学生以及更多人带来巨大而深远的鞭策激励。

        深圳市龙岗区 涂启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