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采取了将人物纵向的时间叙事,对标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重要节点事件的方式,在呈现人类历史和人类科学历程整体面貌的宏观视野下,折射传主的个体生活轨迹。
徐鲁创作的《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是一本特别的人物传记,一部难得的科学家传记,传主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黄院士作为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荣获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的至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这样一位科学家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巨大推动,为社会的巨大贡献,让他的人生具有了传奇的光芒与重要的书写意义。
之所以强调这部人物传记是一部科学家传记,在于科学家传记的创作颇具难度。在人物传记领域,科学家传记的数量也是较为有限的。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为科学家作传也着实有其特殊的难度。一方面,科学家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传记写作在做人物历史叙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关联所在科学领域的科学叙述,面临着相关科学领域理论常识的消化与传达,也可能面临难以理解的知识深度;而且,还有许多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写作尺度的把握也存在难点。另一方面,以科学家为传主的写作还可能面临生活表现的难度。许多科学家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科学研究,甚至因为某种保密规定数十年与社会、与家庭生活隔绝,本书传主黄旭华即是如此。他们可表现的日常生活空间跨度也可能因此受到局限,而科学家所沉浸的智力活动中的艰险与乐趣,又常常是常人难以体会和传达的。
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这样一个意义重大且具有难度的创作题材,作家徐鲁的创作显然是慎重而严肃的。《此生属于祖国》采取了一种朴素的、由“全史”到“全人”的传记写法。作家一丝不苟地搜集史料、核实信息,从多种维度包括信息安全的维度做出取舍,揣摩提炼个人史与时代史相关联的关键节点,穿插生动真实的细节性资料,写就了这样一部厚重而生动的科学家传记,还经由黄旭华院士审阅并题写了书名。
黄旭华院士的科研成就是具有华彩的:中国核潜艇工程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都在他手上诞生,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做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对这样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作家采取了将人物纵向的时间叙事对标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重要节点事件的方式,在呈现人类历史和人类科学历程整体面貌的宏观视野下,折射传主的个体生活轨迹。黄旭华院士90余年的生活履历,恰恰构成了百年中国社会屡次经历战争阵痛,逐步走向现代、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这一高度浓缩的历史背景,烘托了人物在诸多历史关键时刻的跌宕人生。作家以纵横开阖的笔调,以一种跨时空叙事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一段传奇的人生。开篇描写黄旭华院士的降生,先铺垫了上世纪20年代世界视野的科技发展,而后平移到1924年中国广东海丰县田墘镇上一个“杏林之家”里小男孩哇哇大哭着来到人间。作家用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境界开阔的句子:“世界也在耐心地等待,等待中国南方小镇上这个新来的小生命早日长大。”
作家同时抓住了传主成长历程中的多重引导力量,讲到了家风的传承,父亲的爱国义举,母亲的行医济世,讲到了作矶小学开蒙的苏剑鸣老师将国语带到孩子们身边,带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讲到了大哥将《少年中国说》的人生理想灌注在弟弟心间。作家记述了黄旭华抗日战争中的颠沛求学之路至解放战争中积极投身学生斗争的经历。这些人生履历,铸就了人物坚定的政治信仰,也铸就了人物有理想光芒的人生之路。
人物传记的基础是历史,核心是真实。作家对黄旭华院士的记述,力图由全史到全人,刻画出人物巨大成就光环下的,真实鲜活、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家占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于记述中密织着丰富的生活细节。传记中不但穿插了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有多处细节刻画,人物不但有杰岀的业绩,而且有鲜活的个性。
作品中记录了不少黄旭华院士的生活故事,且做了精心的取舍。比如童年栽种番薯的故事,乍看是一个童年生活插曲,但细读后会体味到,这个回忆牵出的是少年黄旭华从科学家徐光启推广番薯种植故事中获得的、对科学改变世界观念的初步建立。作品中也书写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科研细节,比如1958年中国核潜艇历史元年,黄旭华受命绝密任务时收到的三条指示:一是“你被选中了,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露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是多么艰难而笃定的抉择。黄旭华真的因此而三十余年未与父母见面。比如科研工作者们面对白手起家的困难,对极为有限的国外信息仔细鉴别、小心求证的艰难,比如项目组的一穷二白,大量的数据计算只能靠古老的算盘和简易的计算尺,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他们分成两组同时计算,如果数据不一样就从头重新计算,直到一致为止。这都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艰难。这些真实的细节,烘托了在巨大困难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读者深切领会到了一代科学人所付出的无法想象、无法计量的心血与智慧。
作家所力图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故事,同时是一个真挚的生活故事。作品记录了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1987年,当老母亲从《文汇月刊》上读到“失踪”30年儿子的报道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泪流不止。母亲还会再三嘱咐家人们要理解、谅解他。黄旭华听到妹妹的讲述时同样禁不住泪流满面。母子间真挚的情感与宽广的格局令人动容。作家还打破了对科学家生活沉闷乏味的认知模式,写出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作品描写了黄旭华读书期间曾是校园艺术社团里的积极分子,也写到了黄旭华对交响乐的热爱,展现了科学家多才多艺的生活侧面。这些细节,丰满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传奇人物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既是平凡的,一如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又是伟大的,为了伟大的事业放弃了许许多多本应属于自我的生活乐趣,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挚的家国情怀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推动社会前行。
作家徐鲁的这部传记文学,也鲜明呈现了传主气息与作家气息的交融。徐鲁极具理想主义情怀的创作风格与传主黄旭华院士的事迹精神高度契合。作品于朴实讲述之中饱含着情感与思想的倾向,充盈着文字之美。作家常常会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细节,做聚焦式的特写描绘。抗日战争年代,很多家庭宁肯忍受亲人的离别之痛,也要让学子追随学校和老师践行教育兴国理想的时代精神,作家写得意气风发,“壮哉我少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作家写得神秘而浪漫,“在温柔的夜色里,在宝石一般璀璨的星光下,在古老的海波的一声声絮语里,这头黑色的‘巨鲸’,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强国梦想,载着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志,缓缓地、骄傲地驶入了幽蓝的大海……”读来崇高伟岸,振奋人心,激发着读者精神情感的共鸣。
传记类图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它们能促人明智,催人奋进,尤其能为少年读者树立远大的人生坐标。这部科学家传记所取书名《此生属于祖国》,源于2016年黄旭华院士应央视《开讲啦》节目邀请所做的演讲:“核潜艇战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