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抓住时代的“决定性瞬间”

    朱学东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5月12日   08 版)

        《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刘卫兵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1月,78.00元

        卫兵兄是我大学同学,也是我在媒体业服务时的同行。他新近又出了一本书,《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虽然我不是摄影圈中人,至今也没有学会摄影,但是,作为曾经的媒体业者,过眼的新闻摄影图片无数,也常常纠结于为服务的媒体的配图,接触多了,多多少少成了判断新闻照片的半桶子水。所以,斗胆写几句,都是我认真读完卫兵这本书的由衷感受。

        这是一部新闻专业的实战教科书。卫兵兄大学学的是新闻摄影专业,大学毕业后进了新华社工作至今,已经出版过多本著作,是新闻摄影行业的大记者名记者。这部实战手记,其实就是他三十年摄影生涯的记录与思考,展现了一个优秀的全能型记者的职业敏锐、专业能力,以及优秀记录者所独有的拼搏精神,和独特的思考。

        实战者,实操案例也;手记者,经验教训之论也。

        全书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根据卫兵对本书选用的30年来拍摄的各种照片的历史现场的回顾,以及专业上的分析反省而成文,是一种诚实而宝贵的经验教训分享。卫兵不仅照片拍得好,文字表达也好,本书选用的新闻摄影图片其实并非主角,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总结陈述分享,才是真正的主角。

        虽然是摄影的外行,但我读卫兵的这些总结陈词,颇多知音之感。我在媒体职业生涯中,也喜欢写编辑手记,对所策划的选题,从确定选题,到落实过程的挑战,到成文刊出后,对最终成文的优缺点,都会有总结和省思,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对整个采编团队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媒体人都应该做的。

        媒体行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实战的行业,卫兵对30年来新闻摄影的实战总结,我都心有戚戚,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媒体专业摄影采编是很好参考,对于文字采编而言,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新闻专业的实战教科书。

        比如,书中提到,学摄影,首先要端得稳相机。卫兵上大学时,就像练武之人一样,用手腕挂砖头的方式训练臂力腕力和稳定性,于我而言,就是条有益的经验。

        卫兵虽然是名记者,但在早年,也有发不了稿子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做?混日子,还是其他?卫兵的答案是,不能发照片的时候,有意识记录民众生活的场景,勤奋,多跑,多学,多拍,多跟老记者老编辑交流,多看看过去的资料,总会有收获。其实这一过程,新手都会经历,不管能不能发稿,总是不能自我懈怠,要多练多写多拍,培养自己不怕吃苦,深入采访的能力。

        卫兵说,拍社会新闻,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新闻后要快速地捕捉。这何尝不是文字记者的基本功!

        今天街拍和随手记录已经很流行,但卫兵算得上是最早有意识的街拍和随手记录中国的记者。当然,他的街拍,不是今天那种流行的拍美女;他的随手记录,也不是无意识的乱拍,去哪拍,拍什么,才是街拍和随手记录的关键。这是一名专业记录者和普通热爱者之间的最大差别。书中提到当年卫兵拍摄的《春到北京》,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拍摄的初春广场上放风筝的孩子等等。特殊的场景记录决定了照片的价值,时过境迁后,我们才会知道,谁真正记录了历史的画面。

        卫兵拍摄的不少照片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比如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女挂历遭冷遇,有心如卫兵,他从街头美女挂历的滞销发现了新闻。好的记者,就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

        比如卫兵谈到写好图片说明,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跟新闻做标题一样,都是一种提炼能力,写好全仗平时的阅读积累和思考。

        卫兵受法拉奇影响,认为采访能否成功,取决于事情的准备是否充分。这不仅是对名人及新闻人物现场摄影的要求,其实也是对所有文字记录者的要求。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距离现场不够近。”卡帕的话,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所有媒体从业者的要求,做到不易,但卫兵做到了,这本书所选图片,都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干新闻摄影的人都熟悉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最具有意义,最能表现出事件的完整面貌和特点,每个事件都有自己的决定性的瞬间,但要抓住这个决定性瞬间,不仅要离现场近,更在于自己日常的积累。所谓坚持,才有万水千山。

        卫兵兄曾经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最大限度克制惰性”。他反省说,年轻时一定要趁精力体力好多拍好照片。真是灌顶之言。

        书中类似这样的灼见随处可见。

        给卫兵授过新闻摄影课的美国李保罗教授说:“摄影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主要在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进步。”

        当然不只是摄影,文字采编也是一样的。

        卫兵兄在新华社,进了“中央新闻摄影组”,跟拍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大时政新闻,同学笑言算是“上书房带机行走”,他的“总理为农民讨工钱”“领导人为外宾捡眼镜”等作品,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他还参加了国内其他各种重大时政新闻的拍摄,参加了诸如抗洪前线、地震救援、森林救火等灾难性事件的拍摄,还曾经到战乱中的阿富汗难民营拍摄过等等,留下了国内外众多大事的独家照片;在将镜头对准大人物大事件的同时,卫兵兄并没有忘记底层人民的生活,他还将镜头对准市井街坊,百姓生活,拍摄了许多如今是珍贵的历史记录照片。

        不论是重大时政新闻现场,还是社会新闻热点,还是日常生活空间,包括战地记录,这些图片,配上卫兵娓娓道来的文字,成为中国乃至若干世界热点地区三十年间人间万象的一种历史剪影。翻读这些图片文字,也能将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些岁月,生活和历史现场,既有会心一笑,也有扼腕的叹息。所谓历史的底片,无非如此。

        如果说,卫兵的时政新闻摄影是一种职业要求,记录的是正史,那么他在媒体上发表的那些市井社会新闻图片,则更像是一个人的个人兴趣,随手记录身边的生活,像是民间叙事。比如,用镜头记录一条条消失中的北京胡同,胡同里老居民闲的生活等等,这种民间叙事,带着职业习惯的印记,但更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记录变革中的时代。

        就像卫兵写的,摄影和文学是相通的,通过截取生活的细节,反映时代变迁。随着时间推移,当年那些小照片,同样成了历史的记录,宏大历史的补充。如前所提到的作品《春到北京》,如今翻读,不由唏嘘。毕竟,历史离不开细节,而生活的具体变化,才是历史巨变最好的注解。

        布列松说:“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刘香成说,“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这些前辈摄影家们的信念,其实都是切身之感。卫兵早早开始的街拍随手记录社会变化,也是这些前辈摄影家理念的一种回响。卫兵的作品让我发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也有悲伤,有温度,有美,有感动。这是他发现并定格的生活的“决定性瞬间”。

        今天这个时代,摄影器械的技术进步,尤其手机像素的提高,已经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摄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专业摄影师的一种特权,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每一个有手机的人,都能记录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随手记录的生活场景,或许某一天,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一个新始。

        当我们把摄影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不要忘记,最好的记录,不只是记录复原现场,还要带着关怀和爱。最小的事物可以成就伟大的主题,无他,在于你的作品带着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命运的理解和认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