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说,人与万物,虽然都以个体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之间,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灵魂,这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依存关系,那么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就等于尊重自己。这种“超灵”的观念,或许有些抽象,或许过于神秘,但用意是好的,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以“共同的灵魂”为基础,互尊互爱,和谐相处,做到由己及人、感同身受、休戚与共。
我想,他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要超越、甚至要忽略万物的外在形态和人类不同的肉体差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从灵魂层面进行沟通,从“共同的灵魂”出发,而相互沟通、相互交融,以避免对抗、撕裂和争斗。他曾在《论自然》中说,大自然的每一处风景,都是人类思想的一个象征物;他也曾在《论自立》中说,古人与今人是穿越时空的“共生体”,古人是今人的“先验”,今人是古人的“赓续”,在“超验”中永生。归结到一点,爱默生是要人们从生命的物质属性中超脱出来,寄情于“精神”和“思想”,以“灵魂”的方式生活。
因为爱默生取灵魂的立场,看待事物,便处处施以精神的视角。所以,他特别欣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以极简的物质条件,只满足于最起码的生存需求,然后专心地观察自然,从中获取天地之间的哲学,远离欲望,饲养灵魂。他在1930年6月24日日记中说:“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后天修炼的结果,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只有自觉地启蒙,努力发现真理并渐渐积累,心灵才有了厚度,从凡俗的遮蔽中脱颖而出。”他举例说道:“厚厚的雪覆盖大地,一片洁白,人心不免被触动,感到大面积的洁白,让人肃然起敬,心情平静,不生多余的贪念。相反地,如果你跟着人群走进商店、会场和社交界,就会被迷乱、蛊惑,心情就会浮躁起来,虚荣抬头,下意识地就想攫取。所以,社交的行为是有害的,要想抵抗这种不良影响,大自然是解毒剂。你从吵吵嚷嚷的商店和熙熙攘攘的公共场所出来,看到天空与树林,不仅立刻感到风清气爽,而且还会想到,物质的多寡,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清风明月的欣赏,不需钱,而且,谁也不会为黎明和黄昏交税。”
爱默生的议论,一点也不虚妄,因为如果善于透过红尘,做灵魂的拷问,在精神层面,基本上都会有相同的生命体验和生活观念。譬如在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里,就有类似的意思——“为无益之事而费时日者谓之为愚人,若谓之为谬人也未尝不可。人所不得不营求者,一食,二衣,三住居。人生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为风雨所侵,闲静度日,即为安乐。但人皆不免有病,如为疾病所犯,其苦痛殊不易忍,故医药亦不可忽。三者之上,加药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为贫,四事无缺者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营求者即为贪。如四事节俭,无论何人当更无不足之虑也。”
因为有“共同灵魂”的理念,爱默生坚定地相信,即便是个体的生命消亡了,但灵魂是不灭的,它依旧存在于他人的欢笑和万物的葱茏之中。所以,他达观处世,无所畏惧。他在1931年12月19日写道:“我不怕死亡。我相信那些害怕它的人是因为他们用世俗的眼光看它,而不是从灵魂的视界打量,觉得死亡就是结束。什么是使你对死亡毫不感到遗憾的原因呢?如果是吃喝、穿、聊、现实的实现和发财的欲望,它们必然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这就悲观了。如果是思想,精神的著述,善良的爱意,仰慕值得仰慕的东西,克己无我,道德完善,那么它们就比死亡存在得更久,延续进他人和万物的永生之中,将使你死后跟生前没什么两样,一样的有价值,一样的快乐。”
既然认为灵魂不灭,爱默生便特别愿意亲近孩子,在学生那里进行思想的启蒙,引导孩子们跟他一起“同频共振”,一起探讨和体会“真理的问题”。他很吃惊,发现孩子们不仅“一点就通”,而且还反过来给他很多启发,于是他感慨道:“对真理的认识是没有年龄和岁月的限制的,只要肯动脑,年龄、性别,都没有关系。而且在伟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其实他的这个感受,早就被他的前辈诗人华兹华斯写进了自己的诗里:“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跳动飞升;/在我刚出生时它是这样,/现在我长大成人它还是这样,/就是我变老死去时,它将还是这样!/——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我多么希望,在将来的每天每时,/自己都能保持对大自然的虔敬与童贞。”这是灵魂不死的多么有力的例证,华兹华斯昨日的灵魂一直就附着在飘逸的彩云之上,就等着爱默生在仰望天空时在他心里复生。
这就不难看出,孩子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是“共同灵魂”“永恒真理”的承载,时时邀约着人类的思考,让思想和精神即时到达。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默生那么的喜欢和尊重梭罗,不仅支持后者在自己的庄园里筑屋而居,搞他的极简主义的“超验”实践,而且对他的生存态度和灵魂体验(思想)极力推崇,因为梭罗既“单纯”“幼稚”,又“倔强”“固执”,是“孩子和大自然的混合体”。
从梭罗身上,爱默生不断衍生着自己的思想,他在后来的日记中金句叠呈——
我要变成一个隐士,满足于自己的命运,我从跟智者的会晤中摘取黄金果。要像树木一样隐忍地活,忍受一段一段的孤独,那么,我自己树木的果实必然会有更好的香味。
既不要羡慕俗世的浮华,也不要迷醉于过量的阅读,要多到大自然中去。因为书籍不过是拐杖,是体弱和跛足人的帮手,倘若由强健的人使用,会消弱肌肉的力量,成为赘物。纠正偏执或偏见的办法,就是要求助于“经验”。我要为了种子而播种太阳和月亮。
物质的追逐会成为灵魂的负担,它会使人心烦意乱。所以,我焦虑不安地保护我心境的平静,如同吝啬鬼防卫他的财产。人的价值跟他灵魂的结晶——作品必须是相等的,我的时光浪费不起。
造物主是在人们的心中建立庙堂,而不是建立于物质的庙宇;写作也是为了传递心灵的消息,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现实利益。所以,不管时代和公众舆论,只为心灵的需要而写作的人是快乐的;只喜欢把思想传达给读者而不为推销而写作——永远写给不认识的朋友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