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在一七几几年,邂逅过往的伟大

    苏墨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4月14日   19 版)

        《凝望——一七几几年:曹雪芹康德们的故事》,孙德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40.00元

        新散文集《凝望》打破了我既往的阅读经验。作者孙德宏先生如同一位时空旅行者,在一七几几年里跨越万里,凝望东西方伟大的学人、思想者和艺术家们的生命故事。在20余万字的篇幅里,作者融汇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知识,将闪烁在人类思想史星空的人物联结起来,完成向知识追问生命的宏大主题。这部作品是一次对跨时空、跨语境写作范式的成功探索。

        知识太多、生命太短,芸芸众生都渴盼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更多的知识,但作者却想向知识追问无限的生命——我们今天的这些好恶、是非,这些观念、价值等所有精神方面的遵循和梦想,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得以安身立命的那些自豪、尊严,是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他从1724年出发,邂逅了康德、戴震、曹雪芹、纪晓岚、袁枚、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歌德、席勒、郑板桥、莫扎特、贝多芬等来自东方中国和西方德国的十几个伟大生命后,在这些生命轨迹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物的思想中,他找到了颇为神似的思考: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自豪、关于尊严,关于人之为人的这些焦点于“人”的宏大命题。而巨擘们用生命指引的答案则是:一切都是有限的,包括知识,生命才是无限的。人,人性,才是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人”才是目的。

        作者笔下有戴震的坎坷,有康德的矛盾,有谢林的遗憾,有曹雪芹的苦难,歌德的纠结;贝多芬激情似火,莫扎特温和平静;扬州八怪疼痛逃离,德国音乐七大师彷徨煎熬……一七几几年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既肆意妄为、惊天动地,又纯精神、纯抽象、不功利”,他们问天、问地、问你、问我,借助的媒介不同,但都完成了一场生命、心灵乃至灵魂的救赎。

        作者充满深情、饱含敬意地回望他们苦难而欢欣的人生,在一个个横截面中展现鲜活的生命——在如雷贯耳的名声之下,他们也有恐惧、也有算计、也非完人,也被柴米油盐左右人生,更承受着命运的不公、生不逢时的苦痛——他们是普通人,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只是,他们“坚定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进而影响社会和人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救赎。

        作者无意写人物传记。这本书中涉及的人物不下百余,篇幅比较大的诸如康德、曹雪芹、袁枚等人,每人也不过是用了几千字,大多数人物只用了千余字的篇幅展开叙述,而且他巧妙地将人物的故事解构重组,在缜密的思想脉络中有选择地穿插贯穿。如曹雪芹的故事在多章都有涉及,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作者不但写雪芹之事,还效雪芹之法。

        这种看似碎片化的叙述模式,在作者的巧妙编排下丝毫未影响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反而使每个人的个性风骨跃然纸上,说是写意却满满细节,说是工笔却寥寥数笔。谢林复出后一次讲座课堂的人潮汹涌,袁枚随园岁月里的恣意生猛又不乏算计狡黠,犹如作者亲见亲闻,甚或还采访了其他人物,桩桩件件栩栩如生,活色生香。

        孙德宏先生似乎在用笔墨构筑一艘时空穿越的交通工具,带领读者一同抵达一七几几年的现场,凝望、凝视着这些巨擘的人生脉络、悲喜欢乐。读者甚至可以与他们来一场跨越300年的对话,追问他们为何这么看,为何这么想,为何这么做,为何这么活……

        这部作品的奇思在于将相隔千里万里的东西方人物,从同一历史时刻抽离出来,以其代表的思想和学术重塑时间轴,形成一种具有“四维空间”特征的叙事方式。

        以此视角观察审视人类的思想史与心灵史,孙先生独辟蹊径,但他却不肯将筚路蓝缕的艰辛留给读者,近20万字的作品清朗开阔,行文有学者的严谨逻辑,有诗人的浪漫肆意,有报人的纵横捭阖。读之,畅快酣爽、引人入胜,又处处留白,让人不禁跳脱故事本身,主动地去思考他设定的更深层次的关于人、关于人性的命题。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大约是在早上七点多,合上的时候,一抬头,天黑了。好像是穿越一日,重回地球,而那些人、那些事,便再也无法忘怀,吸引我不断地凝望、凝思,仿佛那场天翻地覆的巨大思想风暴,我亦置身其中。虽然康德从不知戴震,曹雪芹也不晓歌德,甚至曹雪芹和袁枚都没有相交的人生轨迹,但他们却共同用生命撬动了时代,开启了新世纪的大门。

        新世纪以来,“新散文”的创作风潮日盛,近年来,祝勇、彭程、李舫、宁坤等人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散文创作,作出了诸多颇有建树的尝试。作为一名学者、报人、作家,孙德宏先生将他这场思维的穿越漫游凝结笔端时,选择以散文的文体形式进行呈现,将佶屈聱牙的哲学理论,以诗意的语言书写叙述。所有的历史、观点,真实不虚,加上注释套上格式便可是一篇严谨地学术论文;而遣词造句则是浪漫唯美的,如果读出来,便会发现作者甚至在句式音韵都是花了心思的,很多段落都有诗的韵律与味道。

        全书分为《从1724年出发》《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凝望星空,凝望心灵》《曹雪芹与歌德:绝望并梦想着》《袁枚与席勒:孤独并快乐着》《“八怪”与“七大师”:自由心灵,温暖灵魂》5部分,从哲学、文学、艺术切入“人性觉醒”这一历史时刻,这是前人少有涉足的跨学科写作领域,非通才不能驾驭。当然,将这些深邃问题写成大众通晓的读物,也不是学者之长,而孙德宏先生恰恰具备多元的身份背景和巨量的知识储备。以此观之,他的这次写作探索,虽然冒险,但对打通知识界、文学界、艺术界的藩篱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他开拓了一种新的作品类型——融合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特点——诗意而有趣的思想史。可以说,他将新散文创作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我想孙先生在酝酿和写作这本书的七八年里,会不会也和他笔下的康德一样,在这段生命之路上,苦苦思索、苦苦追问,在他的办公桌前,在他的台灯下,纠结、构思?他会不会每天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散步?会不会在成稿的那天感受到“空气中的微尘正随意而欢快地跳跃着”?虽然这些细节不可知,但读完整本书,我确定他完成了他内心对“人”的“自由”问题的苦苦追寻,如一七几几年的伟大灵魂们一样;三次读完整本书后,我确定自己也在凝望、凝思着“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着”这些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和追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