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哲学的阐释与创新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在西方哲学话语冲击下凸显中国哲学的声音、阐发中国哲学的精髓在时代境遇中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在哲学危机和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转向中,“身体哲学”所代表的新的价值取向和致思模式也引发了中国哲学研究中对生命维度、身体维度的关注。这一关注可以追溯至海外儒家研究者杜维明所提出的“体知”说以及吴光明对中国哲学身体思维特点的论说。与此同时,国内身体哲学研究亦风貌日彰。以张再林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们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对身体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由张再林和杨儒宾主编的《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一书作为身体哲学研究的专题性著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该书有简体版和繁体版两个版本行世,简体版本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繁体版本由台湾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出版。其内容主要基于由杜维明教授发起、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哲学的身体维度”研讨会。全书收录了杨儒宾、王庆节、张祥龙、张再林、彭国翔、陈立胜、贡华南、李明辉、何乏笔、张曙光等知名学者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身体意蕴的论述,理论根基延绵深厚,观点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思想进行了深刻而富有创见的解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身体哲学内涵,在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中国哲学的阐释与创新角度来看,《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一书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放性和新进展,对中国身体哲学的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呈现,不失为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一书根据论题的不同,分为身体与伦理、体感与体知以及身体、语文与反思三个论域。在身体与伦理部分,学者们对身体与伦理的关系、儒家伦理的根据和特质、中西方哲学身体观的差异、中国传统伦理领域的“元伦理”之争、中国思维的“身体隐喻”等问题进行了精深析辩,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拓展了新的视域,亦为一种更为合理的伦理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启发;该书第二部侧重于对身体相关的认识问题的探讨。如编者所言,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主义、重知主义相比,建立在身体基础之上的体感与体知蕴含了更多感性和实践性特点,而对身体主体的强调则建构了一种新的主体范式。学者们从日本近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身体美学、体知的哲学意蕴、格物的新内涵等多个角度讨论了体知与体感的哲学意蕴,深刻揭示了“体知”作为“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探讨空间;该书第三部分围绕身体与语言的问题而展开。如果说西方语言带有一种祛身性的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在中国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同身体的存在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者们探讨了人的身体的生命活动与文化符号创造的本源性联系,并指出了身体语言符号所内涵的生存论和认识论意义。该书的结尾部分对当代欧美学界和华文学界有关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一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当代身体哲学研究的境况,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哲学的身体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背景和资料。
《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一书视野深邃而开阔,全书贯穿了一种植根于中国哲学本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学者们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源中钩深致远,抉发身体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开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生命哲学的精髓,在以深刻的哲学论说呈现身体丰富意蕴的同时揭示了中国哲学阐释与创新的可能图景,通过一种身体性解读促使思维摆脱抽象意识的桎梏,从经验的生活世界出发实现“下学而上达”之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一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原创性,彰显了中国哲学独特的文化气质,也为当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领域内的发声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