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

    让我们“善待手艺,与手艺同行”

    李晓岑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17日   16 版)

        《与手艺同行——华觉明论传统工艺》,华觉明著,大象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版,86.00元

        拜读《与手艺同行——华觉明论传统工艺》,作为一直深受华先生影响的后学,感触颇多。该书按时间顺序先后收录了华先生1979—2019年间传统工艺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文章近30篇,共20多万字,无疑是科学技术史、文化遗产保护诸多领域的重要著作。

        华觉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金属史研究专家,在古代钢铁技术及青铜冶铸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华先生还是最有影响的传统工艺研究专家,积极引领全国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振兴和学科建设。

        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具有深远的国际背景。早在19世纪,欧洲就开始了著名的手工艺复兴运动,强调工业时代到来之后,手工艺对人类生活仍有巨大意义。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民艺运动,其宝贵经验至今为人称道。中国是一个传统工艺大国,20世纪50年代,张含英、梁思成、王振铎等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调查了水利、营造、机械等领域的传统工艺,但有关部门对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的认识却滞后数十年之久。华觉明先生首先注意到这一问题,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理论,并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华先生与传统工艺结缘甚早。1950年代,华先生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就开始研究冶金史和金属工艺史,从涉足金属工艺,到陆续进一步接触到陶瓷、纺织、酿造等工艺后,华先生就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认真思考,洞察到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必须予以保护和振兴。

        1970年代末,文革刚结束,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华先生即敏锐地预感到工业化的浪潮导致了巨大的传统文化危机,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濒于失传,于是撰《我国传统工艺亟待抢救和利用》一文为传统工艺的生存呐喊。1980年代他又提出传统工艺“由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及早研究并确定这一工作的归属”;其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组成传统工艺保护开发研究组,结合各位成员当时的考察与研究,1989年,由华先生执笔撰写《传统工艺保护开发实施方案》,该方案就如何保护开发传统工艺制定了目标、措施、工作要点等,文中疾呼“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三十年过去了,这些文字仍然切合实际,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在中国学术界中,华觉明先生是自觉的传统工艺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以抢救和保护中国传统工艺为己任,认为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对维护我国文化命脉具有“存亡续绝”的重要意义。他在1980年代就一直给政府部门写报告,呼吁国家重视和保护传统工艺,但这些信几乎都石沉大海,工作十分艰难。19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珍贵项目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为了应对其濒危局面,华先生的一大举措是把学科建设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相结合,1995年和谭德睿、祝大震等先生牵头成立了传统工艺研究会,形成稳定并逐步壮大的科研队伍。华先生一直把握大局,定方向,立目标,分步骤规划着中国传统工艺的学科发展。

        华先生不仅学识和涵养高,还善于组织实施重大选题。1990年代启动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由华觉明、谭德睿任常务副主编,在全国范围亲自延请300多位执笔者参与撰写工作,这些执笔者几乎都是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艺人,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是倾全国同行之力的集体成果。先生对每一卷都认真审阅,我亲眼见到很多卷的书稿都留下了他用铅笔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动容,这使编撰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总字数1400余万的20卷巨著甫一出版,宏大的工艺体系就使学术界为之震动。在一定程度上,该丛书堪称《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的当代补编和续编,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成果。

        为推进传统工艺的科学普及工作,华先生还主持编撰了《中国手工技艺》和《中国手工艺》丛书,前者以不太长的篇幅阐述中国14大类传统工艺,俾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后者已出版14卷,虽属简编性质,但其出版多在《全集》之后,部分学科有所拓展,内容有了深化,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并不逊色。其中,《金属采冶和加工》卷是华先生带领笔者和唐绪祥教授撰写的,华先生非常严谨,既保证科学性,又要求通俗性,对文稿一丝不苟。这一系列著作的编撰和出版,使传统工艺在民众中的影响得到明显提升。华先生一直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的命运,对传统工艺保护的实际工作非常重视,不辞辛劳多方奔走。例如,在山西阳城犁镜的国家级“非遗”申报过程中,他以学者身份给相关领导写信,详陈该工艺的价值,并且多次进行实地调查,推动申遗进程,直至成功入选。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华先生借此大力推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表现出一个技术史家的战略眼光。早在2001年,我多次到华先生家,看到他一点一滴地在政府文件征求意见的文稿上添加关于传统工艺的建议,涓滴成河,最后成功地使传统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部类。2004年,华先生发表文章《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这是学术界较早提出振兴传统工艺的文章,引起了较大反响。以后华先生又接连著文,提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五种形式:资料性保护、记忆性保护、政策性保护、扶持性保护和维护性保护;现存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有师徒、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它们长期并存互相补充。华先生还指出传统工艺的振兴有赖于市场开拓,保护的关键在于振兴,振兴的关键在于创新,要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的能动性,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得力于以华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研究者不懈倡导和努力,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渐成学界共识,在民众中亦广为传播,直至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这些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提法与华先生的倡导是一致的。2016年8月,应文化部非遗司之请,华先生主持了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本研讨会。2017年3月,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我们的修改建议在该《计划》上得到了体现。

        在国家开始高度重视的形势下,全国传统工艺同行受到极大鼓舞,但华先生深知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任重而道远。他认为只有手工艺人、专家和政府三位一体的重视和相互配合,保护和振兴措施才可能奏效。研究传统工艺的学者都有教训,上次调查到的濒危工艺,下次再去可能会完全消失。正因如此,华先生不遗余力地带领研究会同仁进行调查和研究,及时向地方政府反映,抢救濒危工艺,努力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新路子,如举办甲胄复原培训班,开展传统工艺的减免税调查。华先生认为传统工艺一般都是小企业,从国家层面说,免去这些税费是能够做到的,却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说,如同日本学界产生了以柳宗悦为代表的民艺学家,中国也产生了以华觉明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专家。

        如今,华先生已87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于传统工艺的研究。每次见到华先生,谈论的话题都是围绕传统工艺及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华先生的精神感染了年轻一代,近来传统工艺事业呈现后继有人的可喜态势。让我们如华先生所说,“善待手艺,与手艺同行”,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奋力前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