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中秋刚过,偶然读到孙绍振先生的《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中华读书报》,2020年4月22日),于是晚上特意从“美心流心”月饼盒中取出一枚,拆去塑料包装,到阳台上赏月。那月饼小而紧致,轻轻咬开,里面是一只蛋黄,金灿灿圆滚滚的,长相像中秋明月。蛋黄要是像高邮咸鸭蛋就好了,它的心却是软糊糊的浓浆,极甜,且带刺鼻的人工香味。甜味在口腔里逗留,久久不去,于是自问:吃月饼的习俗起于何时?为什么要在月饼里放置满月似的蛋黄,还把欣赏的对象嚼碎吞到肚里?
五六十年代在家乡杭州吃的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都没有蛋黄,在月饼里得塞一个月亮的替代物,或许是时尚吧。这种制作方式来自何时何地,应该是可以查考的。《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起首用的典故,究竟出于何处,也是可以拿出文字证明来的。文章第一句就说:
一位五四文化先驱有一句名言,“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其实,既不科学,也不艺术。
这位“先驱”大概就是胡适
了。笔者1978年读大学前,在很多场合见到过这句来源不明但是已经臭不可闻的“名言”,不过文字有细小的差别:“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句话,以往作为崇洋媚外的例子当笑话,因其荒唐,自然就成了标签,常见于大字报,后来批判“全盘西化论”,也会时不时揪出来示众。
于是笔者就在百度网上查找这句话的出处,费了很多工夫,没有确切的收获。有人断言,这句话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1947年开学典礼上所说。胡适的讲话,一般都有记录,查起来并不困难。为什么我却失败了呢?1947年的胡适,在北大校长任上才一年,参与文教各种事务,极其忙碌,他的作为和言论也引起很多争议。如果我们的学界能够乘此机会彻底查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说的来源出处,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也是有所帮助的吧。
外国学者争说自己国家的月亮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月亮都圆,我听了,心里则会感叹,原来他们如此可爱!“月是故乡明。”生活在北京,却常见胜过杭州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