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

    2021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线上图采会3月15日开幕

    “线上订购”+“云图采”,馆配市场会变吗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17日   06 版)

     

        3月15日,2021年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线上图采会开幕。延续去年的“云图采”新模式,2021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于3月15日至3月19日,继续采取“线上订购”的方式举行。本届图采会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指导,全国馆配商联盟、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承办,全国馆配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协办。

        本届图采会本着服务出版单位、图书馆和广大读者,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图书的宗旨,搭建“开放、公平、服务、特色”交易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家出版社、2000多家图书馆、资料室、书店参会,20多万种新书上线,更有专家论坛、出版社直播等线上互动,高度模拟历届现场图书订货会形式。

        “线上订购”+“云图采”,是否提示着馆配市场或馆配资源采购方式的一定变化?

        图书馆资源采购会变吗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整个图书馆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智能化产品和设备增多,线上资源的建设进度加快。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小静提出,疫情确实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从阅读推广方面来看,重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新的平台、工具,将活动开展的渠道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另一方面是图书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疫情使阅读推广工作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更多的是线下的活动,现在改成了线上,但对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外,一些智能化的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使我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对阅读推广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改进工作模式。还有一个特点是社交平台和数字资源的使用量大大增加。”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熊丽表示。

        智能化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工作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智能化和智慧化设备与技术的应用,使读者获取资源和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畅通,使馆员服务读者的形式更具有主动性和个性化,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便捷,使图书馆对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揭示到应用这一流程的操作方式更加多样。

        比如,智能化为阅读推广工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更加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化推荐,并可对阅读推广效果进行分析。

        其二,智能化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和关联性更强。未来,在智能化的图书馆中,用户可以通过阅读推广平台进行互动、下载、交流甚至分享资源等各种操作,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关联。

        其三,可以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古籍等特殊资源进行展示,效果是很直观、生动。

        其四,结合资源建设工作来说,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好来推送相关的阅读文献,从而最终实现云借购、云采购、云荐购、云展示、云阅读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

        就目前图书馆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静认为,目前许多智能化系统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够强,无法做到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比如,图书馆内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图书馆与学校教务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之间的关联还都比较薄弱。因此,还要继续深挖,打好数据基础,打造更加互通互联的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向前发展。

        祝小静提出,智能化是辅助于知识服务的,应该为知识服务做支撑。需要把技术与内容,技术与专业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得更清楚一些。其次,智能化产生了很多个系统终端,这些系统之间应该怎么配合,需要进一步考虑,“从而把人、资源、空间这三个要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图书馆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纸本和电子资源的采购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就此,于静表示,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现有的馆藏建设情况,走纸本馆藏精品化建设路线。建议馆配商发挥更深化的作用,根据各个高校不同学科的建设特点提供精选书目,图书馆再进行重点采购。其二是重视特色资源建设。在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采购的过程当中,馆配商更应发挥作用,帮图书馆收集市场上符合各个高校特色的文献收藏。

        熊丽提出,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精品图书进行划分,区分哪些是纸本必备的,哪些是可以用数字资源来替代的。在这样的划分标准下,图书馆现在整个资源的品种并没有减少,只是一部分换成了电子资源的方式。目前,读者对纸质书的需求量还是依旧存在的,尤其在文科院校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因此,“我认为电子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完全代替纸质书的程度,而是应该融合发展”。

        数据爆炸的时代,大量数据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扰。这个困扰的重点就是如何筛选出一个工具,它的使用方式,对图书馆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人天书店研发的基于图书的知识发现系统——哥伦布克,帮助图书馆从海量图书资源中发现所需信息,通过知识发现平台知识关联,为学科、读者提供精准搜索和智能推送。

        作为资源的采购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丹东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知识发现系统方面用的还是比较顺畅,但还有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提供的数据太多,许多数据信息对于读者的意义不是很大。二是搜索结果特别偏向某一类,对于读者来说,得到的结果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细分后的结果。所以知识发现系统目前还需要在搜索结果的个性化、细致化方面有待提高。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看来,要有知识体系,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既有发现工具的结合,是需要方方面面努力的事情。社会已经发展到智能时代,或者叫数据驱动的时代,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是突破性的理念和技术能够解决传统供应商的一些困惑,也是值得期待的。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恩涛提出,从上游来讲,知识发现系统的供应商应当紧密结合当下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并应用在系统中。从图书馆角度来讲,需要加强文献体系建设,为知识发现系统提供更加可信度更高的、学术价值更高的数据。

        “第一是认证体系的建立,就是说我们要记录读者的行为数据,来给读者打一些标签,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推荐。第二是我们要对资源与读者数据之间的联系关系去做一个梳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根据读者的标签和他们的行为判断他未来的搜索方向。我觉得未来更多的工作可能在于联合高校图书馆的力量一起组织调查和沟通,需要整个行业包括读者个人参与进来,才能够完成知识发现系统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张丹东说。

        馆配市场会变吗

        去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的状况和环境之下,出版行业还是稳住了盘子,保持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格局和态势。加上最近几年推动供给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反映在馆配市场和图书市场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天明看来,高质量发展要求出版业要回归市场本质,真正策划和出版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能够满足大家文化需求的产品,多出好书,多出精品。高质量发展也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倒逼所有出版社要调整产品结构,合理配置书号资源。当然“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出版业也将承受重新洗牌的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更是一个发展机遇,一批大社、强社将强势崛起,这有助于扭转行业内“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因此,出版业应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进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则提出,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形成以编辑队伍为主体,以营销队伍和出版服务队伍为支撑的人力资源格局。第二,要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对出版的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要建立资质和电子书的一体两端的现代出版运行模式。第三,加强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要加强出版领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第四,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市场应对,在产品线和产品模块上,要加强一批减少一批,更好的体现品牌,聚集市场品牌效应。第五,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有长足的进步。

        目前,电子工业出版社在学术图书的经营模式将有所改变,该社将逐步建立起一个垂直的营销渠道,要把相关专业领域的人集聚起来,增加粘性,让这些学术图书能够找到真正的读者,体现出它应有的学术价值。同时,要将学术类图书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库化,让它成为一个知识的服务体系,这样就会更加广泛、持续地为科研和学术研究带来更大的价值。“这是我社一直在不断探索的学术出版可持续发展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秦绪军说。

        关于馆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李天明的感受是,图书馆经费增长的时候,都增长到电子书数据库那边,很少涨纸质书采购经费;但是面临缩减的时候,却会减少纸质书。再加上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图书馆经费由纸转电的变化趋势是很明显的。

        纸质馆配市场客观上“蛋糕”变小,疫情常态化使得服务工作越来越向线上转移,这些都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服务和有效供给的问题,目前,社科出版社成立了图书馆部,专门服务图书馆老师,社科社也出版了大量优质学术图书,开发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增加了优质供给,“我们认为馆配市场仍然有较大潜力有待挖掘”。

        秦绪军的观察是,去年针对图书馆的采购经费有所缩减,但从长远看,国家对于整个文化公共产品服务的投入会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出版界应该把眼界再放宽一点,引导图书馆或者同类型的知识服务的机构去扩大它的需求。应该利用后疫情时代的这个机遇,推动知识服务与传播转型升级。

        张涛介绍,这两年北大出版社开始去做电子书的销售,并逐步走上正轨,但是电子书的制作受限于版权等很多因素。不过,从中国数字文献的发展前景来看,电子书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作为出版社来说,怎么样把电子书的出版销售采购发展下去呢?我觉得要回到出版的起点,即我们整个价值链流程要重新再造,必须建立起电子书的生产成本、生产流程或者分配的模式,才能促成变革的发展。”张涛说。

        (桂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