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03日 星期三

    “章学”是一座富矿

    ——章太炎研究近况综述

    章念驰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03日   10 版)

        《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周东华、张君国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98.00元

        2019年12月,太炎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浙江余杭举办了“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室、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杭州市余杭区章太炎故居纪念馆等单位都参与其事。会议收到论文四十多篇。会后,主办方精选了会议论文二十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这就是《章太炎和他的时代》。

        事实上,像上面这样的研讨会,近年开了多次。如2019年6月复旦大学历史系及亚洲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章太炎与近代东亚思想”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二十多篇。2016年6月有关方面举办了“章太炎先生生平及思想学术研讨会”,得到论文五十七篇。

        近年的太炎先生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起了很好的凝聚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完成《章太炎全集》出版之后,又组织推出了“章学研究论丛”,已出版十一种图书。其中有旧作增补的三种,都是三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如姜义华的《章炳麟评传》,是一部全面的权威性的章太炎评传,有史实,有理论;王玉华的《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在原作基础作了充实,提出了“太炎思想研究的五个认识误区”,很有新见;王汎森的《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对太炎先生前期思想与学术有精辟分析。另有一批极具新意的新作,如林少阳的《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强调了太炎先生的“狂”与“狷”,与中国“南方”的“文”的深刻关系,阐述“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鲁迅研究”对“章学”的影响,从全新的角度来解析太炎先生,看了让人激动。小林武的《章太炎与明治思潮》一书,虽只有十几万字,但填补了“章学”研究重大空白,解决了太炎先生思想是怎么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问题。该书介绍太炎先生三次到日本,接触了什么新思想新著作,汲取了多少西学精华,指出他第三次修改《訄书》,引述西方经典是初版的八倍,达三十五处之多。陈学然的《再造中华——章太炎与“五四”一代》,颠覆了人们对太炎先生守旧的认识,重探他对“五四”一代的影响。至于孟琢的《齐物论释疏证》,不具备深厚小学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外,还有坂元弘子《中国近代思想的“连锁”——以章太炎为中心》、钱超尘《俞曲园章太炎论中医》,以及拙著《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都将“章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超越了从1936年至1976年形成的“套路”,使历史事实得到了尊重。

        除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与“章学研究论丛”外,另外还有很多“章学”力作值得提及,如卓介庚的《中华英杰章太炎》,以通俗的语言,全面介绍了太炎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第一次以太炎先生的诗作,贯穿了他的一生,读来别有滋味。马勇的《民国遗民:章太炎传》功力是深厚的。王锐的《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补充了较为薄弱的对太炎先生后期的研究。王磊的《章太炎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填补了太炎先生研究的弱项,从太炎先生参与《苏报》《民报》《教育今语杂志》《大共和日报》《华国月刊》《制言杂志》来阐述他的思想与学术。陆德富的《章太炎佚文辑》是资料性的图书,但很重要,有些佚文是近年拍卖行的拍品。还有拙著《后死之责——祖父章太炎与我》,其中包括《〈章太炎全集〉的内容与贡献》《章太炎与他的弟子》《章太炎的印章》《章太炎的藏书》《章太炎身后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等文,也属资料性充实。张钰翰注释的《章太炎家书》对章太炎一百三十多封家书进行注释,由此来看太炎先生的思想与情怀,注释非常到位,也属基础性研究。

        以上列举,仅是我所见到的,疏漏一定很多。总之太炎先生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从1936年他去世到1976年“文革”终。这是受政治影响很大的研究阶段;(二)“文革”后的学术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新作;(三)《章太炎全集》问世后的第三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章学”研究会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推进。“章学”研究仍充满潜力,开发的是一座富矿!

        (本文为《章太炎和他的时代》“代序”,作者为章太炎先生嫡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