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牛与中国文化

    王泉根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2月24日   03 版)

        十二生肖轮流转,今年是农历辛丑年,牛年。生肖属牛。

        中国人对牛有着特别的好感,视其为吉祥之物。《周易》曰:“畜牝牛,吉。”又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中国人的姓氏与牛马羊鸡猪狗等六畜称谓同字者,唯有牛、马,其余皆以同音字取代,此足见牛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史载隋朝吏部尚书牛弘,本姓裛,为官北朝时,魏帝曾赐其牛姓,他颇为高兴,自此便以牛行世。《渊鉴类涵》卷四三五载:北人称牛为“不花”,元世祖曾赐杨汉英名“赛因不花”。赛因,好也;不花,牛也。赛因不花即“好牛”。

        中国人以农立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主体,重农固本被历朝历代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农耕离不开牛,牛是农家宝,牛背上驮着一部古老的中华民族生存史、经济史。

        早在上古荒洪时候,牛就与我们的祖先建立了亲密关系。《吕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又曰“少昊时,人始驾牛”。史学界认为用牛耕田普遍推行于战国时代,其最有力的根据是:孔子弟子鲁国人冉耕,字伯牛;宋国人司马耕,字子牛,又名犁;另外还有一个晋国力士叫牛子耕。战国时代人名用字普遍采用“牛、耕、犁”,且不止一国一地,足见其时牛耕之盛。牛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文明。无论是“东南财赋,天府之国”,还是“湖广熟,天下足”,中华民族经济实力的日趋强盛,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牛的一份功劳。其实,牛在中国各民族心目中都有着一样的崇高地位。至今壮、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还保存着“牛王节”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水田耕作完毕之后,择吉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并将部分食品及鲜草喂牛,以慰问牛之劳苦。

        中国人爱牛,敬牛,除了牛对发展中国物质文化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外,还因牛的品性与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心有灵犀一点通”。

        健行力耕、吃苦耐劳是牛的最大品性。唐柳宗元《牛赋》赞曰:“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清叶士鉴《老牛》诗:“老牛代耕年已久,自问此身亦无负。但愿卖牛心莫起,老牛不死耕不已。”生命不息、力耕不止的牛性牛劲,何尝不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精神写照? 此种精神正是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是阳气的本性,天体运用,健动不止,生生不已,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刚健有为、弘毅自强的精神追求使我们民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一是正视现实的态度,如牛力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厌恶华而不实、花哨浮泛的假大空。其二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儒家文化偏重于在社会生活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崇尚经世致用,修齐治平,教民化俗;道家文化看似玄秘奥妙,而其实质却是注重聚积自己的力量,“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以求个体在生命上的永恒与价值;法家文化力倡和奖励耕战,重视社会治理,一切以实利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秉乎此种文化精神的中国人,自然会对脚踏实地、健行力耕的牛生出无限敬意。牛的身上脉动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密码。

        吃草挤奶、一生奉献是牛的又一个品性。牛来到世上,与我们人类实在是一无所求,辛苦耕耘,吃草挤奶,一生奉献之后,最后还要为人类贡献出牛肉作席上珍、牛皮作足下靴。北宋王安石写诗赞牛曰:“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另一位北宋诗人李纲也有诗写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老黄牛精神之所以历来为中国人称道,皆因其体现的是一种“无我”“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正与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以个人对大群(大我、大公)社会作贡献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相契合。孔子用“仁”来界定人,主张“仁者爱人”。爱人就是有益于人、有利于群、有功于世,而不是损人、害群、祸世。中国人赞美老黄牛精神,从根本上说是赞美那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此种精神薪尽火传,历久弥新,于是中国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将牛视为同好,引为知已,以至作为榜样,鲁迅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生动形象的心灵写照。

        牛年奋蹄,气冲牛斗。春牛游春,风调雨顺。让我们与牛年一起走进灿烂的春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