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你也许只知道南苏丹位于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但你未必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动荡和战乱;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你也许对警察的工作和生活略知一二,却未必知道在国境以外,还有一群代表着国家形象的中国警察舍身忘死、不辱使命,展示着中国的外交方略与大国担当;同样,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依然会有很多人不明白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在中国,他们是人民警察;走出国门,他们是中国维和警察。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1月,中国向联合国东帝汶任务区派遣15名维和警察,揭开了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2004年10月,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飞抵海地首都太子港,成为中国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的第一支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派遣维和警察2600余人次,其中8名中国警察为维护世界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仍有33名维和警察、国际职员在南苏丹、塞浦路斯、达尔富尔和联合国总部执行任务。
出于新闻人的职业习惯,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2010年1月12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联合国海地维和任务区变成人间地狱。在这场地震中,8名中国警察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我们有必要再一次重复他们的名字: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
8年之后的4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完升国旗仪式并重温入党誓词的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乘车来到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安葬着在海地牺牲的烈士……
那一刻,他们对生与死、血与火、光荣与使命有了更加清晰、深切的体会。
2019年4月23日,在完成整整一年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后,他们回到了祖国。
“报告!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圆满完成任务。所有队员,一个都不少,回家了!”那坚毅的神情展现了中国警察特有的豪气。
这其中,就有安徽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副局长罗志勇。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他有过一次维和经历,那一次是东帝汶,而这一次,是南苏丹。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地域如何改变,“中国维和警察”的称号从未改变,使命必达的担当从未改变,中国警察的初心也从未改变。
罗志勇只是中国维和警察中的一员,是代表中国的符号。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象征着和平与安全。他们是战士,是使者,是守护神。
于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如实地记录下他们在维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至于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每一个看过电影《战狼2》的观众都会为结尾处那面在异国土地上高高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而热血沸腾,因为,那代表了一个正在逐步强大的国家胸怀天下的风范、气度和情怀。
“既已经选择,必义无反顾。”这是我们和维和警察们交流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那样静静地听,听他们讲“一个小女孩与一块饼干”的故事,“被绑架的娃娃兵”的故事……
那是一年的峥嵘,也是难得的人生历练。第一次,我们觉得和“战地”如此接近;第一次,我们近距离聆听非凡的岁月,以至于后来我们在整理资料和写作时,一次次神情恍惚,却对他们回忆时的口吻和神情,清晰如水。
岁月如织,而特殊的经历往往是岁月中无法抹平的褶皱。许多年后,那些褶皱会随着时光流转而愈发清晰、深刻。
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由11名来自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的民警和1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教员组成。这是安徽省第一次组建维和警队代表中国赴海外执行任务。
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文字为这个群体造像。这,很难。
造像之难,难在出神。所以,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聆听,更多的是搜集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希望透过不起眼的细节把他们最平凡、最有血有肉的一面还原出来。生活中,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是顶着烟火气行走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我们认真捕捉他们之间对话时的会心一笑,用心收集他们和亲人、同事的信件,顺着他们的悲伤、欣喜、悲悯、欣慰而经历一次次波澜起伏的情感波动。
比如章萌——“在刚刚远离祖国参加维和的日子里,有时候会感觉到寂寞无助,甚至偶尔会有点恼火。工作压力太大,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物质条件匮乏……”
这样的细节,我们在写作时没有回避,因为完整而真实地呈现,更能让我们笔下的人物变得可爱。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压力,只要他们穿上警服、戴上贝雷帽,他们胸前的国旗都会让他们忘却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祖国。
维和警察肩负着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使命,无论执行什么样的危险任务,无论经历何种挫折考验,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险困苦,他们的爱国信念都将坚如磐石,必将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勇往直前。
栉风沐雨20载,中国维和警察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递交了满意的答卷,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维和警察交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至于本书作为维和警察战地纪实的答卷能否让读者满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中国维和警察的精神感召下,我们也在竭尽全力地进行“答卷”。剩下的,就交给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