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文化遗产研究

    段春娥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2月03日   15 版)

        历史地理学以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在历史时期的空间特征为研究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具有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视角。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来自于历史,同时又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身就与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专题之一。历史地理学对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关注比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用尽毕生精力研究北京历史地理,对北京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提出了很多高瞻远瞩的建议,史念海先生亦多次撰文论述文化遗产,尤其是古遗址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后续也有一些著名学者展开相关论述。可惜的是,目前,历史地理学对于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介入并不深,也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同时对于历史地理学与文化遗产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亦缺乏系统宏观的论述。

        可喜的是,徐卫民教授所著的《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惊喜面世,这部38万字的著作分七个章节以历史地理为研究视角,以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历史地理学对认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进而探讨历史地理学和文化遗产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界第一本在历史地理视野下探究文化遗产研究,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是二者相结合研究的一个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憾。

        通读全书,笔者觉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既为文化遗产研究贡献了历史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视野,又拓宽了历史地理学本身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真实性、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历史的关联性和事物的连续性是体现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可或缺的点,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历史研究是揭示遗产内在“关联性”的重要手段与研究过程。在一个区域内因各种原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从形成和分布来看,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时间上的层积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要想识别到文化遗产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建构全域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体系,便要意识到文化遗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从历史观、环境观与系统观、整体观出发,建立“多维价值辨识体系”,将遗产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背景和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进行动态考察,对其“抽丝剥茧”,找到背后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地理学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关键,这既是历史地理学学科特点使然,也是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使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虽然已有历史地理学者研究文化遗产,但关注点比较单一,大多是从历史地理的某一方面或是文化遗产的某一类型和个案进行研究。徐卫民教授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多维度阐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点和其影响下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宏观关系,对如何利用历史地理学科知识研究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可以说,历史地理学的视角贯穿于整个文化遗产研究过程始终。目前历史地理学研究也面临着其选题越来越窄的问题,学科特色不能得以突出,选取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为文化遗产研究、经济文化建设和决策提供依据,一是有利于扩大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二是文化遗产本身便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来源,利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其二,既是优秀的学术科研著作,也是精心编著的高水平教材,体例分明,资料翔实,考论结合。

        徐卫民教授是史念海先生的高足,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有世界文化遗产宝地之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遗产管理工作经验,更有近二十年的关于历史地理、考古、文化遗产管理学术研究和一线教学实践,本书融合了他前期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后期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心得及多年的教学思考,因此它既是徐教授多角度综合研究学术成果之一,也是其多年来教学实践活动与思考的结晶,书中无处不体现出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学术素养。为了对每一章节有更深入的论述,徐教授引证了各门各类的文献,《史记》《汉书》《禹贡》等正史自不待言,甲骨文、简牍、诗文、地方志、地图集、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外文文献等等,只要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均广为搜罗,去粗取精,并持续关注学界动态,追踪最新考古发现成果,使立意表达更具说服力。

        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至今的体例,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分章节,先展开历史地理专题论述,将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典型文化遗产贯穿期间,再讲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最后列出参考书目,并精心编制思考题,既培养了读者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又给予读者学习和学术研究上的指引。同时在具体分析每一章节时,各章节之间又相互联系,力图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提醒读者关注人地时空互动,多角度思考。此外,全书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地理图片和遗址照片,古今对比,一目了然。

        其三,追溯往学,注重前沿;跨科研究,方法多样;追古溯今,回应现实。

        理清问题源流,明晰研究现状,这既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徐卫民教授在本书一开始的绪论部分,既对历史地理学的源流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又对从历史地理视野研究文化遗产的相关现状作了说明,或引或注,虽篇幅不多,却与学术史密切结合,既明确了现状,又为下一步如何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部著作突破了历史学一般的研究范式,充分运用了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进行观点探讨的同时,也提供可供参考的个案研究。

        主动介入当下社会变革,对社会转型时期已经产生或者正在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主动应答,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使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新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历史地理学“经世致用”的学科使命使然。徐卫民教授以历史地理为研究视角,以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对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知文化遗产价值,对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最后,他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警醒世人吸取历史教训,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作者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