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国别文学必然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吗?

    王理行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2月03日   19 版)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熊猫丛书”部分作品

        何为世界文学?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国文学当然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文学包含在世界文学之中。然而,假如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文学,那么,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任一国别文学,并非必然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有一个研究对象在国际文学研究界越来越热门,那便是世界文学。这个世界文学,不是上述的地理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也不是常人印象中的各民族国别文学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有着特定的内涵。一提起这个世界文学,人们往往会追溯到歌德。歌德是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并非一个专门的文学理论家或文学研究者。他并没有就“世界文学”的概念做过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他关于世界文学的理念散见于各类谈话中,更体现于他的文学实践活动中。正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王宁,把歌德对世界文学的见解简要地总结为:歌德具有广阔的世界主义视野,他所关注的文学现象不仅仅限于德国和欧洲,也涉及了广袤的东方诸国,尤其是中国。当时年逾古稀的歌德在读了一些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大发感慨,进而总结道:“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在各个地方的所有时代的成百上千人那里都有所体现……民族文学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现在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它早日来临。”歌德在这里以“诗”来指代文学,指出了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美学特征。因此他的世界文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启迪。

        歌德以后,对于世界文学,许多学者先后给出过不同的阐述,使得世界文学的概念越来越丰富而清晰。在学习研究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学者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之后,我形成了自己的世界文学观。

        世界文学是世界上优秀文学经典的汇总,是通过不同语言的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以及批评性选择后形成的一种文学历史演化产物。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要看它能否在世界性、跨文化视角和比较视野下成为经典。一部属于世界文学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性:(1)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品质;(2)具有跨民族、跨国家、跨语言和跨时代的影响力;(3)不断地有来自不同语言、民族和国家的读者去看;(4)不断地得到批评性的讨论和研究;(5)进入后来研究者的文学经典选集并进入文学史。

        由此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都不可能整体上成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且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都不会理所当然地就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国家的文学很可能在世界文学中并无一席之地。假设被媒体断章取义的顾彬的话——“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是真的,又或者假设外部世界看到的中国文学都是垃圾,那么世界文学中就不会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也就与世界文学无关。假如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闭关锁国,在中国以外从来没人了解中国文学的存在,那么世界文学中也不会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也与世界文学无关。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闭关锁国的时候,更有对外开放的时候。中国文学与其他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其他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使一部分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

        在21世纪初召开的江苏翻译家与中青年作家座谈会上,参会者探讨了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那时我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中国作家中,有两类作家恐怕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类是至今仍然抱着某一特定时期僵化教条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观念不放的作家,因为那样的文学思想和观念与文学的本质和人类的理想都是背道而驰的;另一类是至今仍然热衷于模仿国外的各种文学创作流派、形式、技巧,且仅仅停留于模仿,甚至连模仿也模仿不像的作家,因为仅仅停留于模仿,其价值自然不如原创的被模仿者。这样说,并不是要排斥文学创作中的模仿并否认模仿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在文学创作中,仅仅热衷于模仿是不会写出杰作的,但模仿可以作为创造的基础,在模仿中的消化、吸收可以为个性化的创作服务。今天,我觉得也可以说,这两类作家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的。像顾彬批评过的那些抱着想当官、想出名、想发财的动机去写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不大可能具备世界文学的品质。另外,冲着某个文学奖而创作的作品,其文学品质也不会很高,因为其文学创作思路被文学以外的因素左右了。

        一个作家,如果在形式、技巧、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在题材的挖掘与出新上,在对人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把握与认识上,能够写出自己独具个性又具有人类普遍认识意义的作品,写出让世界同行叫好并沿着其新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行的作品,写出引领当今世界文学潮流的作品,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这样的作家,迟早是会引起世界文坛的足够重视和肯定的。可喜的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国外文坛各种文学思潮、主义、流派、形式、技巧的洗礼后,目前有一批颇具实力的中国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都已大大增强。他们在广泛了解外国同行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消化吸收其长处的同时,已不再对其顶礼膜拜。他们既能意识到外国同行的长处和特色,也能看到外国同行可能存在的短处,同时还能在对比中发现中国的文学传统、观念、思维、题材,中国文化和中国作家独特的个性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可能占有的位置和可以做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学的希望就在像他们这样的作家身上。他们正在努力并已开始逐步走向世界,也逐步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接受和认可。可以说,世界文坛上已经有了中国文学的声音,这种声音可望逐渐响亮起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余华、贾平凹、苏童等作家纷纷获得一些国际文学大奖,便是这方面的明证。

        中国文学被请出去和主动走出去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学也在世界文坛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等一批中国一流作家的作品被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看好,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主动找上门来,洽谈购买其版权并组织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其外译作品受到国际文坛的好评和许多读者的欢迎,他们作为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请出去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因此有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声音和影响力比较微弱,因此国外的研究者和出版机构主动组织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毕竟数量有限。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微弱的声音和影响力与我们身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符。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走出去、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呼声,也是国家的意志与主动行为,中国文学主动走出去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比如中国外文局旗下有过50年历史的《中国文学》杂志,1951年创刊时是英文版,1964年推出了法文版,直到2001年停止运作。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开始出版的以历年的《中国文学》杂志为基础的英文版“熊猫丛书”陆续推出过100多本,内含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中国文学出版社撤消后,外文出版社于2005年起继续推出英文版“熊猫丛书”。这套书曾走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其他一些出版社也曾零星推出过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的外文版,其中多数是英文版。中国出版界主动地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做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过,这种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中国文学走出去了呢?比如,上述书刊每一种究竟有多大的发行量?究竟有多少发行到了国外并进入图书市场?究竟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引起了国外读者的兴趣并得到国外舆论和文学研究界的反响和好评?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十分令人乐观。

        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希望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得到更多的了解和重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21世纪初开始,国家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式,由直接翻译出版并努力推向世界,转变为推动中外出版机构联合翻译出版并推广。国家先后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年)、“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2013年)、“丝路书香国际出版工程”(2014年)等多项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出版计划或工程,旨在让世界各国人民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由国内出版社先与国外出版社签订中国文学图书合作出版合同,再凭包括合作出版合同在内的相关材料向上述计划或工程的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在经过严格审核得到批准后,由国内出版社实施合作出版计划。

        国外出版社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动机,可分为三类:(1)抢占中国文学图书资源。像施普林格这样的国际出版巨头,面对中国出版界合作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热情,会精选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由中国出版社找译者(经外方审核通过试译文后)完成翻译并初步编辑,外方进行最后的编辑加工后,同时推出电子版和纸质版,其中纸质版按需印刷,即不会主动把纸质版推向并无把握的图书市场。这样做,外方只需极小的投入甚至几乎不需投入,就可以占有经中国有关部门审核的比较优秀的中国文学图书资源,其中有些中国文学图书在其目标图书市场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表现。(2)追求双效。“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版社通过上述计划或工程与中国出版社合作,既可推出较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又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3)主要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像巴基斯坦这样与中国友好国家的部分出版人一直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愿意为与中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出力,而上述的计划与工程,则让他们免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第二、第三类都是由外国出版社组织翻译,译文经中方审核通过后由外方出版。

        上述由国家推动的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出版计划或工程,自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强调主题出版。由国家推动的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出版计划或工程,每年都促成一批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出版,加快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其中的不少图书,确实在其输出的国家的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欢迎,在文学评论界得到了好评。不过,其中也有些图书在其输出的国家的图书市场难觅踪迹,在普通读者中和文学界也鲜为人知。

        近些年来,少量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被请出去,更多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在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两者并行不悖,都可视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努力。

        让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

        近日看到叶兆言说,在中外文学交流上,始终存在不对等:一个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学毫无了解理所当然;一个中国作家要是说自己不看外国小说,没有受到过外国文学的影响,那一定是在骗人。叶兆言的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目前以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国外读者仍然不会很多,国外的研究者和出版机构主动组织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仍然有限,所以要想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发出更大的声音,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与我们这个大国相称的地位,我们确实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而要想让中国文学能够扎实有效地走出去,还有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改进与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中国作家要尽力排除非文学因素的干扰,潜心创作出更多既具有独特的文学个性又具有人类普遍认识意义的杰作。由国家推动的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出版计划或工程,不能过多地强调“以我为主”,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文坛和普通读者的文学观念和阅读兴趣。当国际文坛充分意识到中国有足够多的符合世界文学品质的杰出作品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不但不需要国家花大力气就可以走出去,而且可望被许多国家不惜花巨资争着抢着请出去,中国文学就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文学经验就会对世界文学共同体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