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1927)提出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我也照葫芦画瓢,根据这么多年接触到的人和事,总结出了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学问的三种有趣现象。
第一种现象:评上正高(级职称)开始做真学问。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不少青年学者,为了能够尽快评上职称,常常是什么样的文章应景好发,什么是报刊编辑们关注的热点,就写什么样的文章,凑够职称评审需要的数量,从而解决教授、研究员、编审等正高级职称,这是得到学术界认可、提升各种待遇的当务之急。这种做法虽然经常被批评为急功近利,但也好理解。等真正解决了职称这个大问题,是否做真学问,就出现了分化。换言之,正高级职称常常是一个分水岭:有的人评上了正高级职称后,再也没有了“研究”的热情;有的人评上了正高级职称以后,才开始静下心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开始做真学问。
第二种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看真正的学术影响力。当一个人退出领导岗位后,马上就分成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原来的门前车水马龙难得闲,转变成门前冷落车马稀,所谓的学术影响力荡然无存;另一种是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后,更加专心于理论研究,在本专业领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术贡献与日俱增。
第三种现象:退休后看是否真热爱。辛勤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安度晚年,是很多人的向往,也无可厚非。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即使退休了,仍然对自己的专业研究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仍然在专业领域中积极开展研究,为专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学者,对本专业研究有着真挚的热爱。在一些国家级的行业学会、协会中,经常见到不少七八十岁的老领导、老专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想活跃,见解深刻,仍然在为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而鼓与呼,仍然在支持着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仍然热爱着自己的事业。把年轻时的一份谋生职业,转化为毕生追求的一种光荣事业,升华为一种人生的真诚信仰。这样的思想境界才能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甚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留下印迹,得到越来越多的敬佩甚至是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