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形式上接近旧体例的一部诗话,内容为阅读《全唐诗》所做的笔记。
2013年9月初,我开始读《全唐诗》,到2018年4月初读完,前后共花了四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通读一遍《全唐诗》,领略一遍这座高峰上上下下的风光,是我很早就有的冲动和一个梦想。《全唐诗》皇皇九百卷,收录近五万首诗,一首一首读过,并非易事。起初两年,我有工作,只能业余时间读,进度比较慢。2015年7月我离职,有闲了,阅读速度大大提高。读的过程中,我做了许多笔记,有点评,有漫话,有读后感,有考究,有戏笔,芝麻西瓜,纷然杂陈。这本书即是这些笔记的整理与汇编。
把笔记整理出来后,我感觉它很有些像中国传统的旧诗话,就想到照旧诗话的样子出一个集子。
这个集子不是为写而写的,是读有所感、有所得而记之,点点滴滴,散散漫漫。因不刻意,所以相当随意。可以这么说吧,它带有闲人读闲书和闲人闲笔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它就是一本闲书。
对这本书略作几点说明,如下:一、《清读全唐诗》一书所根据的《全唐诗》,是中华书局根据扬州诗局刻本点校,在1960年重印的版本。未收入这个版本的唐诗和诗人,《清读全唐诗》亦均未涉及。
二、《清读全唐诗》目录以诗人为条目编排,排列次序依照《全唐诗》的排序,未作更改。
三、唐诗中有很多名篇,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李商隐的《锦瑟》等等,流传甚广,评介极多。大家不光熟悉这些诗本身,也大都熟知相关的评论和典故,所以,本书对这些篇目谨于置喙,而偏向于注意那些较陌生的篇章。书中也谈到了不少名篇,那是真有话想说时才说的。
四、取名《清读全唐诗》,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唐诗》基本上没有注释,我读的时候,全部是单纯、直接地读原文,常借助的工具是汉典网。
由于“清读”的阅读方式,加上鄙人才疏学浅,又不求甚解,书中难免有谬误。鄙人深怀惶恐,望读者朋友纠察,不吝指教。
《清读全唐诗》选登
/168/
“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贤愚与蚁虱,一种同草草。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东山谒居士,了我生死道。目见难噬脐,心通可亲脑。轩皇竟磨灭,周孔亦衰老。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孟云卿《放歌行》诗中画面,如从太空俯瞰。唐代还没有近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更没有谷歌地图,作者看到的“天地图”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地图如此相像,它从哪里来?仅仅靠登山的视觉经验和想象吗?这是个令人一再好奇的问题。阅历宇宙无限放大,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无限缩小的过程,带来如诗的末句所言的达观,用现代汉语说,即价值观变了。
/218/
《别韦少府》云:“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欲寻”“犹恋”二句是大实话,道出李白纠结的心事。他向往岩居林隐的隐士生活,又毕生放不下对政治荣耀的倾慕,造次于是,颠沛于是,终于在捕风捉影中凋零于是。
/622/“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五律《种柳戏题》首联,两句五言四个“柳”字。柳地、柳人、柳水、柳木,此番巧合简直比戏还巧。这首诗语调轻松,情绪愉悦,见得子厚谪居岭南并非日日忧悲。
/786/
“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白居易七律《悲歌》颔联。人生五十岁以后,交游消息大概如此。这联和刘禹锡七律《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颔联“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相似。刘禹锡这联从白居易的诗句化来,比白的诗句含蕴,也更耐人寻味。
/912/
雍陶《经杜甫旧宅》:“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
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雍陶是成都人,生年不详,但有个明确年份,即他在公元834年进士及第,此时杜甫去世已六十四年。他写这首诗怀念杜甫,让后人得知杜甫浣花溪旧宅到彼时还存在,且较为完好。诗尾联写得好,给人一种人去后世界变得空落落、无意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