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先生所著《民国红粉》一书由新星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收入《马青霞:豪门富孀的财富传奇》一文。该文流传甚广,其中有如下内容:
鲁迅题字“才貌双全”
在马氏庄园“思无邪斋”的右边墙壁上,张贴有马青霞亲笔书写的《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全文,以及马青霞加入中国同盟会的宣誓词。在下面的展览橱窗里面,有马青霞的《祭秋瑾文》,以及鲁迅为马青霞题写的“才貌双全”的条幅。条幅的落款时间是1918年9月26日。但是,这幅题字并不足以证明鲁迅与马青霞之间有过较为密切的直接交往。
当时的鲁迅是《新青年》同人中唯一坚持匿名写作的一个人,他很忌讳别人知道鲁迅就是教育部佥事周树人。1918年9月26日的鲁迅日记“晚杜海生来,交与泉二元,曾吕仁母寿屏资也”一句活,证明刚刚通过《新青年》杂志成名成家的鲁迅,私底下也是经营有偿题字的业务的。只是现在已经难以考证,41岁的马青霞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和什么渠道,从比自己年轻4岁的鲁迅那里求得“才貌双全”的题字的。假如鲁迅知道马青霞就是当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的金主,他是不可能不告诉周作人的。假如周作人知道马青霞就是当年出钱办《河南》月刊的“富家寡妇”,他在晚年的《知堂回想录》里,是不会把马青霞仅仅当作一种传说来加以回忆的。
不管怎么说,鲁迅“才貌双全”的题字,对于马青霞来说还是名符其实的。
鲁迅真的“私底下也是经营有偿题字的业务的”吗?且让我们看看事实如何。
上述引文中的杜海生和曾侣仁(曾侣人)都是鲁迅的友人。鲁迅在1918年2月3日的日记记载:“至傍晚往洙邻兄寓饭,坐中有曾侣人、杜海生,夜归。”(《鲁迅全集》第14卷,第3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文引用鲁迅文字均依据这一版本)关于杜、曾二人,《鲁迅全集》有注释:
杜海生(1876—1955),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曾聘请鲁迅往该校任教,1917年参加教育部临时会议。1926年任上海开明书店经理。(《鲁迅全集》第15卷,第415页。)
曾侣人(1879—1945),日记又作曾、曾吕仁、曾丽润,浙江绍兴人。寿洙邻的内弟。曾在陕西作幕友。民国初年为北京绍兴县馆董事。(《鲁迅全集》第15卷,第559页)
如何理解鲁迅日记中“晚杜海生来,交与泉二元,曾吕仁母寿屏资也”一语的意思呢?其实,鲁迅给杜海生二元钱,是为了给当时担任绍兴县馆董事的友人曾侣人(曾侣仁)的母亲祝寿一起献寿屏的。鲁迅当时还住在绍兴县馆,出资二元为担任绍兴县馆董事的曾侣人的母亲祝寿也是人之常情。何况,曾侣人也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寿洙邻的内弟。因此,张耀杰说鲁迅“私底下也是经营有偿题字的业务的”,很显然是理解错了上述鲁迅日记的意思。
张耀杰进而认为豪门富孀马青霞(笔者按:马青霞,在嫁入中原首富刘家之后,亦名:刘马青霞、刘青霞)是花钱请鲁迅题写“才貌双全”的,然后又说“只是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出马青霞“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和什么渠道”,从鲁迅那里求得这幅“才貌双全”题字的。
很显然,张耀杰的上述文字都是建立在鲁迅为马青霞题写的这幅“才貌双全”是真实的基础上的。但我们能够证明这幅字的真实性吗?答案是不能。
首先,据周作人在60年代回忆,他和鲁迅(当时名字是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并没有见过马青霞;其次,鲁迅在1912年5月到北京后,从1912年5月6日至1919年11月20日居住在绍兴县馆,是否见过马青霞并为她题字,目前还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实;再次,周作人在1918年9月10日从绍兴返回北京后就和鲁迅一同居住在绍兴县馆,如果鲁迅在1918年9月26日在北京见过与秋瑾齐名的辛亥女杰马青霞并为她题字,他应当会告诉周作人这件事,因为马青霞曾经在日本东京资助出版《河南》杂志;最后,周树人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才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他很少对外人透露“鲁迅”就是他的笔名,因此,他在当时很难以“鲁迅”为名为并不熟悉的马青霞女士题写“才貌双全”这几个字。
综上所述,可以判定,马氏庄园所展示的鲁迅为马青霞所题写的“才貌双全”这幅字应是伪造。而张耀杰先生却由这幅伪造的鲁迅题字认为鲁迅私底下也经营有偿题字的业务,这一说法显然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