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文献之渊薮,研究之津梁

    杨焄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30日   09 版)

        由张剑、徐雁平、彭国忠三位教授合作主编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自2014年第一辑出版以来,在短短数年之间锱铢积累,已蔚为大观。新近推出的第七辑,涵盖了日记、书札、诗文、笔记、书目、史料辑录等多种文献类型。披览之余,深感所涉范围广泛,内容翔实,充分体现了史料的珍稀性、整理的深度化和内容的延续度,为近现代文史研究开拓新境提示了许多重要线索。

        史料的珍稀性

        学术研究的深入细密,在很大程度上都仰赖文献资料的丰富多元。可惜大部分近现代史料长期深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中而不为人知,即便是专业学者,在调阅研读时也多有不便。而有些作者声名不彰,也缺乏自觉的著述意识,秉笔之际难免冗杂枝蔓,其作品更是乏人问津。其实这类未经缘饰删改的记录,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折射出历史的实相。“丛刊”自问世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汇集那些流传不广却又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尤其能钩沉索隐而不因人废言,遂使大量珍稀文献得以化身千万而嘉惠学林。

        如收藏于西南大学图书馆的《徐乃昌日记》,详细载录了近代藏书家、出版家徐乃昌近二十年间的日常活动,为考察当时的文人交游、印刷出版、商贸经营、社会慈善等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又如《宗源瀚日记》的作者曾长期担任浙江各府道地方官,平时则关心学术,雅好收藏。此次整理包括《自有余斋日记》《北征日记》两部分,以及根据日记摘抄删改的《颐情馆笔记》《国朝右文掌录》等,原件均为收藏于南京图书馆的稿抄校本。其中不少内容对考订文献都颇有裨益,如《自有余斋日记》卷五提到在杭州书肆购得绩溪胡氏述礼堂旧藏《肇域志》抄本,还顺便迻录了顾炎武、阮元、胡虔、姚椿、许宗彦、缪稚循、朱记荣、张锡恭等多位学人的序跋题识以便参考。顾炎武的这部地理学名著长期以来均以抄本形式辗转递藏,宗氏日记为研讨此书早期传承始末提供了新的佐证。再如《恩光日记》的作者不过是清末任职于国子监的微末小吏,可在日记中巨细靡遗地记载了筹建京师图书馆期间有关勘察选址、财务运转、书籍存放、杂役招募、物品购置等内容,足以与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的《艺风老人日记》比勘参证,而更能以基层实际经办人的身份如实还原整个筹建过程中的各种枝节。至于《袁崇霖日记》和《豫敬日记》的两位作者,也同样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前者一度担任河北大兴县县长秘书,后者则是赋闲居家的落魄旗人,但两本日记都以亲历者的口吻逐日记述了七七事变前后河北一带的局势变化、舆论动向和个人观感,为考察这场攸关民族兴亡的战争提供了弥足珍视的全新视角和一手史料。

        整理的深度化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积累和梳理,近现代文献往往保存不易,有时同一份文献甚至会遭到割裂而分藏各处,给汇集整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不少文献从未付梓印行,多为稿本或抄本,不但字迹潦草漫漶,而且多有涂抹钩连甚至签条批注,事涉专门之学时连标点句读也极为不易。“丛刊”约请的整理者多为术有专攻的学者,除了能游刃有余地胜任辨识文字、施加标点等基础性工作外,更能从专业角度着眼,或整合考较,或补苴罅漏,或裒辑史料,设身处地为深入研讨提供便利。

        如《杨没累集》的作者曾是女作家丁玲在周南女子师范学堂的同学,后来成为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主角的原型;还是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首届学生,潜心研究乐律学史,并撰文对王光祈、田边尚雄等中外音乐史名家提出质疑商榷;虽然抱持独身主义,却又和大名鼎鼎、桀骜不驯的朱谦之深陷热恋。可惜她年届而立便因病夭亡,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中国近现代女性崛起时的各种丰富性。本书整理者在朱谦之、杨没累合著《荷心——爱情书信集》(新中国丛书社1924年)和朱谦之编《没累文存》(泰东图书局1929年)的基础上旁搜远绍,将其存世的诗歌、小说、剧作、书信、杂文、论文等悉数囊括在内,并附有大量研究资料和作者生平简谱,还另撰有长篇导言,对读者了解杨氏其人其事多有助益。

        另如清代三百年间先后出现过多位同名“耆龄”之人,不少文献往往张冠李戴。《耆龄日记》的整理者特意撰作《耆龄家世生平考证》作为代前言,通过爬梳大量档案、日记、报刊、书札,钩稽考证作者的生平行实,匡正了大量混淆不清的记载,便于读者知人论世。再如《潘曾绶日记》所据底本分藏于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苏州博物馆,由整理者依照时间先后整合为一编,并将各类眉批、旁注和题跋随文插入相应位置,另附录潘曾绶与其长兄潘曾沂、四弟潘曾玮三人的自订年谱以便参考。

        《曹元弼日记》则将苏州博物馆藏稿本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王欣夫钞本互相比勘,也屡有发明,在《明刚自毖斋学志》部分就通过分析日记内容,并参酌曹氏书信以及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等,推断王欣夫钞本在系年方面存在失误。另如《吴庆坻亲友手札》原藏于上海图书馆,编次既有错乱,文字也时有讹脱。整理者不仅重予排比考订,还钩稽史料为每位作者撰写生平简介。

        为了便于普及,“丛刊”采取简体横排的方式,一度引起过部分研究者的质疑。但通过上述种种,不难发现整理者们在校订时并未浅尝辄止,而是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内容的延续度

        近现代文献数量繁多,种类庞杂,有时难免会显得零碎琐屑。“丛刊”迄今为止共出版七辑,收录各类文献已逾百种。尽管各书相对独立,貌似散漫无所归依,但如能仔细寻绎,前后钩稽,每每也会有左右逢源的发现。

        有些属于同一作者的各类著述,如本辑中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稿本整理的《王振声诗文书信集》,包括文存、楹联、诗存、信札等各类作品,就与第四辑中收录的《王振声日记》遥相呼应,展现出这位清民之际中层官僚的日常生活常态。

        有些属于交游双方的往还记录,如本辑中《常熟翁氏友朋书札》原藏于国家图书馆,收录各家致翁心存、翁同书、翁同龢父子兄弟的信札,部分内容就可以和第二辑中的《翁同爵家书系年考》、第四辑中的《翁同龢家书诠释》、第五辑中的《翁同书手札系年考》参照比对。

        有些属于同一家族成员的不同著述,如本辑中的《潘曾绶日记》和第六辑中的《潘钟瑞日记》,两位作者均为苏州潘氏后裔,前者为潘祖荫之父,日记中多提到对子嗣的教导指授,后者为潘祖荫族兄,日记中也时常述及与族弟的交流切磋。将这两份日记比照合观,很能反映出“贵潘”一脉诗礼传家的悠久传统。

        有些则属于同一题材的相关著述,如本辑中由翁楚封辑录的《画话》原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未刊稿本,收集秦汉以降直至清代的大量绘画史料,其内容和第一辑中龚方纬所撰《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就多有交叉重叠,足资参证比较。另如本辑中《〈永安月刊〉笔记粹编》中收有郑逸梅《诗笺小识》、李晓耘《抱山簃诗话》、陈运彰《思无邪庵诗话》等连载型诗话,就与第三辑中的《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形式相仿,呈现出“诗话”这一传统诗文评形式在近现代报刊业勃兴之后的新发展。

        还有些著述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关联性,则需要读者沉潜往复,悉心考索。如第三辑中《赵尊岳集》里收有《注坡词题记》,所述《注坡词》是现存最早的东坡词注本,原由徐乃昌收藏,在本辑的《徐乃昌日记》中就有赵氏借阅传抄此书的记录。又第六辑中《叶恭绰全集》内有《全清词钞例言》,提到编纂《词钞》时“多赖同好诸君之力”,其中就包括徐乃昌在内;该书又收录叶氏致徐乃昌书札,提到借阅词集等事宜,而《徐乃昌日记》中也有不少与叶氏往还交流的记录可以与此相互印证。

        以上仅据个人披览所得,稍举其荦荦大端,但已经足以说明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可供深入发掘采摭的参考价值。当然,史料的整理积累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其间仍有改进提高的余地。比如“丛刊”中有不少文献在最后都附有详细的人名索引或书名索引,甚便读者查询覆按,可皇皇四大册将近一百五十万字的《徐乃昌日记》却付之阙如,以致在翻检之际经常会顾此失彼。另如《浙江省文献展览会文献叙录》详细著录了浙江一地历代文献的撰著、递藏情况,参与其事者多为张崟、夏定域、毛春翔等史学、目录学专家。然而此次整理出版的仅是在《文澜学报》中正式发表过的上册,当时未及刊登的下册则下落不明,尚待继续访求,这也让未睹全璧的读者深感遗憾。这些要求虽然不免有些求全责备,但也不妨视作对“丛刊”在未来发展壮大的殷切期盼。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