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永远的怀念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头,也是一个被众多人祈祷可以抹去的年头。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也见证了很多,疫情汹汹,断路封城,迷惘愤懑,撕裂又弥合……白衣执甲,国士无双,众志成城,重启与新生……世界从来不是那么好,却也没那么糟。当我们还没走出家门的时候,桃李已经怒放;当我们重振活力的时候,草木自行萧条。跳开个人悲喜去看世事,会清楚,哪些是根本,哪些是虚妄。人生可以怎样度过呢?只知道,人死后能留下的,不是自己得到过的东西,而是曾经给予过他人什么,给予过世界什么。纪念在2020年逝去的生命。
(详见5版)
路易丝·格勒克诺贝尔演讲引起质疑
这是2020年。公认近年来最安全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不安全。美国诗人路易丝·格勒克(LouiseGlück)是高度非政治化的,历来专注于向内开掘,本属安全无虞,却因诺贝尔演讲表现出的“落后”或“音盲”引发了质疑。在12月上旬依例发表的受奖演说中,七十七岁的格勒克用了很大篇幅,回忆童年时代最珍重的两首诗歌:威廉·布莱克的《黑小孩》和斯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布莱克通过黑小孩跟我讲话;他是隐秘的声源。看不见他,就像看不见黑小孩。”格勒克在演讲中说。但是,以今日美国文艺界的进步标准来看,这两种作品均有政治问题。
(详见4版)
创新精神是东坡艺术的灵魂
东坡的思想,具有通脱潇洒、不拘一格的特点。他善于打通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进行体会与思考,他的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一种“通”的精神,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对不同风格的兼收并蓄并进而交融相济,后者则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进行功能移植与风格渗融。怎样才能达到“通”的境界呢?古人早就指出创新求变便是不二法门。《易·系辞上》云:“极数知来之谓古,通变之谓事。”孔颖达解释说:“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南朝的萧子显则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东坡对此心领神会,他在风格论上绝对不取那种固守某家某派的藩篱而不越雷池一步的保守态度,他在创作上则始终求新求变,最终突破古人,自成一家。
(详见15版)
数字化时代,流动的边界会消失吗
“人类社会唯一能够采取的应对,是封闭。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全球前所未有的连接和流动,它提供了所有的连接、传播的硬件基础,网络上的各种冲突迅速被简化、激化、白热化,这样的一种纷争很容易蔓延到网络下,以诸如人肉搜索的方式直接侵害我们的现实空间和现实生活。”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认为,互联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分众时代,它和工业文明所创造的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的时代开始发生快速的分裂。在此之间的连接与隔离,交流融合与对抗和极度的疏离,是我们在今天全新的网络生态当中所置身其中的现实。面对全新的形势,新连接不仅是形而下的连接,同时是思想、观念、知识的全新创造,以及一种新连接的达成。
(详见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