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一座大院的心史与精神史

    陈剑晖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30日   20 版)

        《协和大院》,韩小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5月,45.00元

        韩小蕙的长篇纪实散文《协和大院》是一本以一座大院为落笔点,以个人的亲历为底色,带有非虚构性质的用心之作。去年它在《美文》杂志连载,我就断续阅读了一些章节,深为它独特的题材所吸引。现在有机会通读全书,对协和大院的前世今生,对发生在大院里的人、事,以及由此传达出来的时代风云和文化的兴衰,终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

        在《协和大院》中,韩小蕙置身于大院中,从童年、青年到中年的叙述视角来写协和大院。她写大院的建筑和地理风貌,写大院所在的外交部街胡同的来龙去脉;讲述大院历史的变迁和走向衰败的过程,讲述大院中人物的人生故事和不同的命运。她还以大量的笔墨,描写大院里的银杏、塔松、“迷人的乐园”里的各种花草、昆虫世界、鸟儿世界和各种热带鱼,甚至还专设一章写大院里的“动物世界”。这些描写都很细致,很生动传神,既准确简洁、单纯明亮又富于诗意,同时具有一种意象化、象征性、暗示性的艺术魅力,从而开拓了文本的想象空间,使文本的意蕴更加丰厚。从这些记叙描写中,我们感受到韩小蕙对童年时代和那时的人文环境的怀恋,对美丽的欧式建筑和院内树木花草的怜爱;一方面又体会到她对造反派和勤杂人员“掺沙子”占有专家楼的愤怒与嘲讽,以及看着一座欧式大院变成大杂院,一片片绿草地和花圃变为瓜菜地的惋惜与无奈。正如作者所说:“哦,我看到,协和大院疲惫极了,瞪着无神的散乱的双眸,空空洞洞地蜷缩在那里,却道天凉好个秋!”没有优雅的审美情趣,没有高贵的人文精神,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文明的传承,协和大院必然进入了无底线的下坠。从这一意义上说,《协和大院》不仅具有警示的作用,而且它还是一面世事沧桑的镜子,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象征。

        《协和大院》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不仅仅在于它题材的独特,也不仅仅因为它写了历史,写了文化的兴衰。在我看来,《协和大院》的思想艺术魅力,还在于作者写了心;或者说《协和大院》就是一部“心史”。这个“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韩小蕙有一颗“散文心”。这就是她将整个人,将所有的情感和生命投入到散文,投入到整个协和大院的人事和花草树木中,如此《协和大院》读起来便一点都“不隔”,而是书写者与叙写对象互相叠印,融为一体。其次是韩小蕙是用“心”去感受笔下的人事景物,去倾听大自然的心音和岁月在生命上的划过。《协和大院》作为“心史”的另一层意思,是韩小蕙在叙事中采用了王兆胜所说的“内透法”,写出了“协和人”的“仁心”。在这里,不论是协和大院的奠基者、大名鼎鼎的医学权威,还是大院内的“三十朵金花”,他们都是如此地心地纯正,博爱无私。他们无视权贵,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他们天生有一种高贵优雅,只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美好,有一种东西叫善良。比如,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被誉为“中国医学圣母”“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日常生活中朴素低调,爱种花和热爱小动物。她看专家号也看门诊,总要看完当天挂号的所有病人才下班。如果看到哪个病人表情痛苦,她会丢下手里的事直接去询问。因为在林大夫看来,“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对待,只要在她对面的患者椅上坐着,在她眼里,就都是病人”。再比如中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之一的胡懋华,同样十分从容、平淡、宁静、慈安:“她的语速一贯徐缓,声音不高,像茉莉花一样暗自吐香,从不出风头和喧哗炫耀。她待人平易和气,从不摆名教授和主任架子,对我们这些不相干的小小晚辈,也从来都是专注和善,认真倾听。”朴素低调,从容平淡,宁静柔美中见真情,这就是真善美,是散文的“心”。正因有着一颗“散文心”,所以《协和大院》全书充满着一种诗性和情感的温度,春风化雨中露心声,读来既真切又体现出大性情。

        《协和大院》不但是一部“心史”,而且是一部“精神史”。这里的“精神史”,指的是韩小蕙借助“协和大院”这个文化符号,写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协和精神。这就是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践行大道,无私奉献,无违良知,而这种精神,与人类的命运、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协和精神还是一种人格和高贵气质的体现。我们看到,在《协和大院》中,那些医生特别是第一代留学归来的教授名医,几乎个个都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和气待人,有着极高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协和精神的第三方面,可概括为宠辱不惊的淡然、坦然、傲然,甚至是漠然。这些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天然地有着一种风骨和气度,所以他们能够做到“不喧哗,不张扬,不高调,不炫耀,不争得头破血流,不打个你死我活,不贪图钱利,不占虚荣功勋,不惮权贵豪门,不惧人生压力,只是内心纯正地做好自己”。韩小蕙在这里表面写的是大院里那些来自欧洲的绿草,实则是暗示协和大院那些彬彬有礼、心地纯正的谦谦君子,以及那些美丽优雅的女性,赞许他们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寄寓对世风不古的现实的不满,表达对那个逝去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童年生活的追怀。这正是本书的可贵处,因为它不是为回忆而回忆,不是沉迷于“小我”之中,而是直指世道人心,通过对“协和精神”的颂扬和对“绿草地”的致敬,一方面批判了当下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将小我和人类意识、人类的感情和文明相通相连。

        “协和”之所以百年不倒,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当然,对于韩小蕙来说,“我的大院”,只是属于她“昔日的梦”。但对于我们,对于正在进行文化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协和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不应被忽略的精神财富。感谢韩小蕙写出了这样一本“及时的”“有价值”的书。她的这种心系“旧梦”,面向现实,面向时代,面向价值,面向人类的写作,在我看来是当前散文写作的大道。祝愿韩小蕙在这条大道上走得更加辽阔和遥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