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关于小说的可能与意义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23日   14 版)

        作为职业的当代文学研究者,读小说几乎就是我的工作。每当读到好的小说,就是一天的好心情。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文本层出不穷不日翻新,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坚持一些不变的事物,比如我们要坚持文学的时代性,同时也要对文学思想和情感深度有很高的期待,因为读小说就是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特别想提到的,是莫言今年出版的小说集《晚熟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莫言获诺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莫言没有变,他还是那个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的莫言,还是按照他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如果概括《晚熟的人》特点的话,那就是故事的土地性、人物的多变性和现实的批判性。小说集凡十二篇,几乎都是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里成长的。“我”或“莫言”的讲述,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仿真性。其中的《左镰》《斗士》《眼神》《晚熟的人》《澡堂与红床》《红唇绿嘴》等,既有令读者忍俊不禁的幽默,又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主的眼神》,这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小说。小说写到,人心人性与身份没有多少关系。身份的认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与世道有关。身份是语言给定的,因此,无论人还是社会,无论身份还是历史,都始于寓言,是语言创造的,这也是词与物命名的关系。重要的是莫言对自己“讲故事的人”身份的强调。

        小说原初的含义是“正史之余”,是“霸史”“别史”或“杂史”,但不是正史。在小说发达的时代,逐渐取代了诗词的正统地位之后,它是在勾栏瓦舍说给引车卖浆者流听和看的。试想,如果没有故事,那些看官凭什么兴致盎然地挤向勾栏瓦舍。当然莫言的讲述方式,是经过“现代”改造的,因此也更有力量更有魅力。《晚熟的人》一篇一个样式,没有模式化和雷同化。莫言小说的创造力依旧,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家。

        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百花文艺出版社),从整体结构看,它是寓言、是传说,荒诞性几乎一览无余。螃蟹、老扁、梅云游、独臂老八、梅三洞、梅子、七月等,都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他们轮番登场,并不贯穿小说始终,“团块状”结构是小说最大的特点;但具体内容和细节,又多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小说的形式革命已经终结的时代,赵本夫以逆向的方式完成了他的这部小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老作家,他的这一选择显然是有意为之。小说起始于母亲的讲述:母亲告诉我,那是一条真实的鲤鱼,大得吓死人。黄河决口后,它搁浅在城北一片沼泽里。发现它时,已是遍体鳞伤,只在腮边含一团泥浆,它不仅顽强地活着,身上剩下的鱼鳞依然金光闪闪……那条鱼曾是我少年时代最难受也最感动的记忆。黄河大决堤,是小说模糊的背景。洪荒过后文明要重建,在精神层面是对鱼王的膜拜,在现实层面则是对生命的崇拜。这个崇拜超越了男欢女爱,那是对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赞美,是对人的原始野性的高颂。无论男性女性,对异性由衷的热爱和欲望,如喷薄的日出,一直照耀和躁动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里的男女性爱,毫无淫邪之气,男人威武雄壮器宇轩昂,女人缠绵悱恻缱绻多情。对生命伟力的赞颂,是赵本夫小说一以贯之的气息和气质,但在《荒漠里有一条鱼》中,这声势格外雄壮浩大。因此,小说是对一个族群生生不息顽强坚韧生命的颂歌。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小说对女性的书写。如前所述,这是一部蓬勃浩大的生命颂歌,但是,如果没有女性的存在,男性那张扬的原始生命力是无从表达的。小说中杨八姐勃发的情欲,梅子冷艳逼人拒人千里的姿态,草儿的单纯和决绝,七月的丰饶和英姿等,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可以说,没有这些女性的存在,那“荒漠里的一条鱼”只能坐以待毙。有了这些女性,这条鱼便如潜龙在渊一怒冲天。鱼王庄的老少爷们的雄风,正是这些女性赋予的。百年来的鱼王庄经历了无数的苦难甚至绝望,但鱼王庄那蓬勃雄性的生命活力,终于劫波度尽苦尽甘来。在当下小说孱弱之风长盛不衰的时候,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带来了雄性的昂扬和粗粝之风,它犹如烈马长啸,雄狮怒吼,让我们习以为常不温不火的阅读为之一振。仅此一点,这部小说就卓然不群。

        最后,我想说说阎志的《武汉之恋》(中国青年出版社)。武汉,已有3500年历史。民国时期汉口已经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2020年,一场疫情将武汉推向了社会生活的最前沿,它也成为最让国人牵挂和忧心的城市。“驰援武汉”一时成为英雄壮举,一如战士冲进火海勇士杀向敌阵。于是,武汉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当然,长篇小说《武汉之恋》与这场疫情没有关系。它是一部“向改革开放四十年”致敬的小说,是一部表现青春激情和时代缩影的小说,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洋溢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风采的小说。

        小说起始于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即将毕业的哲学系学生田路要漂流长江,从武汉到上海,这一行为成为那个时代壮举的符号。田路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抢在美国人之前完成长江首漂,这是冒险精神,还有点燃这一精神的爱情之火。田路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外语系女生林静。因此,田路漂流长江,除了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之外,也隐含了他征服林静的隐秘诉求。第一卷以田路漂流长江为主线,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田路从武汉漂流至长江口崇明岛的艰险历程,间或讲述大学校园青春之旅。那是我们熟悉的大学生活,青春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各种讨论会和读书会伴随着每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经济改革以及“耗散理论”等,诸侯风气百家争鸣。激烈的论辩,热情的向往,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揭开了序幕。

        田路决定再次漂流长江,从三江源漂流至武汉,从而实现自己长江漂流的全过程的夙愿。这次漂流更为艰险,在西陵峡竟意外翻船落水,但因祸得福,田路因此邂逅冯遥,再次体会到爱的激情。经受过长江的洗礼,重新思考人生,田路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另辟蹊径,几度拼搏,为日后个人的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群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希望,是民营经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小说的情节密切联系着四十年社会历史的重大事件,恢复高考、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中国加入WTO、非典,等等。民营经济的起起伏伏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连。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拓荒者或创业者,不仅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没有折戟沉沙,而是激流勇进义无反顾。

        这是一部与青春相关的小说,因此情感婚姻的书写有相当大的权重。青年男女的分分合合,几乎成为时代生活的隐喻,一个大变动的、充满主体意志和不同想象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碰撞以及命运和境遇的变化,也一定会在爱情和婚姻的场域有所反应。小说中,这些不同爱情和婚姻景况的书写,是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在反映时代大潮的青春文学稀缺的时候,《武汉之恋》以巨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形象,书写了青春的激情和时代的缩影,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