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协办的“第三届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10月17日至18日在济南举行。
工作坊围绕三个方面的主题展开。首先,参会学者展现了文献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材料与新领域”。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探讨了石刻文献阅读的方式与情景,石刻的现场阅读能激发读者与古物、古人的情感联系。山东大学刘光裕教授对东汉蔡伦造纸的意义作了重新阐发。北京师范大学张哲俊教授别开生面地将《文心雕龙》乐府篇的校勘与辞乐损益联系起来。南京大学赵益教授挖掘了中国古籍的装订环节在“交流循环”中的新意涵。等等。
第二个主题是“印刷出版与社会文化”。故宫博物院章宏伟研究员从社会文化角度揭示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兴盛的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张献忠教授探讨了围绕王阳明《传习录》形成的阅读群体的交流互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仁渊助理研究员、河南大学王鹏飞教授分别以《幼学故事琼林》、山阴沈氏出版世家为线索,追踪长时段的出版文化变迁、新旧出版业转型与接续。书籍出版与近代思想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也是此次工作坊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华书局张玉亮副编审讨论谭嗣同《仁学》的出版所引发的社会思潮,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则从阅读史的角度探讨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起源。等等。
第三个主题是“东西交流与他山之石”。上海外国语大学王献华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石小军教授和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分别对《苏美尔王表》泥板文献、15世纪英国帕斯顿家族书信和西文“摇篮本”进行了考察。山东大学博士生孙红苑和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廖雪采用了中西比较方法,分别比较中国墓券与西方CurseTablet的异同、中西古籍修复的异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