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中国老游戏》这个书名,我这个做过教育出版的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游戏哪里会老呀?”及至翻开书页,挑剔变成了惊艳,而后感佩,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小学搞教育综合实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自理能力、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其中有个措施是,每周压缩半天教学时间改做户外活动。学生那个欢喜呀!常常周一就盼着那半天早点到来。有一天,校长亲自带学生去附近的山上玩。到了地方,校长说:“我们先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后回到这里集中,
再集体活动。现在解散!”大家“嗷——”欢呼一声散开了。一会儿,一个个又回来了,问校长:“我们玩什么呀?”校长惊得睁大了眼望着他们。这事让校长感叹连连:“孩子天生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让他们不玩才是难事。可现在,让他们自己玩,竟然不知道玩什么!”
那些小学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抱着长大,玩得最多的是语言游戏、智力游戏,价格昂贵的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再就是去游乐场。
那些传统儿童游戏,应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老去的。
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已经做了
父母,自然想不起和孩子玩那些自己都没有玩过的老游戏。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下,他们可能会觉得,玩游戏,那是浪费时间,孩子的时间倒不如用来多学点儿知识、多掌握点儿技能。
可是,这些与游戏隔离长大的孩子,心智是不成熟的!那些一不小心就被网络游戏俘获成为网瘾者,小时候都没有好好玩过游戏。
游戏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主要靠着成熟(包括遗传)和学习。而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人生奠基期,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成熟
和学习是通过游戏来展开的。几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很开心地在妈妈的帮助下玩“躲猫猫”“荡秋千”“小鸟飞飞”了。1~3岁,主要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孩子自己游戏。进幼儿园以后,则进入角色游戏阶段。及至上学以后,游戏不仅更自动自发,更有创意,且逐渐发展成多种形式的自主活动。
游戏,发展孩子的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能力,培养好习惯,等等。这些作用,往往被我们大大低估了。
最重要的是,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所以总能随时随地自动自
发地进行。而所有能自动自发进行的活动最具价值之点,在于这种内动力能促进内生性成长。有游戏滋养的孩子鲜活、灵动,生命力旺盛,能可持续发展。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甚至把儿童游戏称为孩子必须独立完成的“工作”,主张家长、老师不要试图去替代孩子、指导孩子,而要给孩子创设高质量的游戏条件和环境。
正因此,沈嘉荣、沈杉父女选择了游戏这个选题,花大力气完成了这本书,把它做得既有格调又接地气。沈嘉荣是懂孩子的。他把孩子们喜欢的元素集在一起,将中国文化的优雅穿插其间。他笔下
游戏的孩子那么鲜活,那么灵动,似乎呼之欲出。
因为《中国老游戏》,我要替中国的家长们向这父女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