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夏鼐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1938年选定古埃及串珠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伦敦大学学院收藏有埃及学之父皮特里在埃及发掘所获的大批古埃及串珠,夏鼐有效利用可以充分掌握丰富第一手资料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时间去埃及实地考察的良好机遇,完成了研究。后在欧战爆发、伦敦大学学院停办的情况下,夏鼐返回祖国,于1943年秋季最后完成论文并寄往英国。战后伦敦大学学院复课,特许夏鼐免予论文答辩,缺席通过,于1946年7月颁发埃及考古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夏鼐的研究涉及古埃及串珠的材质、制作工艺、分类、分期、珠子的编排方式和图像表达等诸方面,被认为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获得广泛赞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夏鼐论文在过去七十余年间一直未能出版,深藏在图书馆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读者有机会前往阅读。这次出版,系其首次译为中文与国内读者见面。
对于本书的出版,学界给予高度评价。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教授斯蒂芬·夸克认为:“……夏鼐的博士论文太成功,让伦敦其他学者望而却步,他们不想花一生精力重复这项工作。没有人再进行这项研究,在东北非考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区留下一片空白,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亚、东南欧这些最密切关联区域的研究。要让珠饰研究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得以重生,这部论文及支持其研究的图谱资料的出版,正是缺席已久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这是一部……开中国埃及学鸿蒙的扛鼎之作,是中国考古学家矗立于世界考古学术高地的‘方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