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打造新时代北京作家群像 推动创作新高峰

    “第五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0月28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文学是一个时代理想与激情的记录和辉映,是照亮人生、关照社会的价值和力量。着眼当下,北京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概念,而是作为引领中国文学版图崛起的旗帜,成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坐标。10月22日,作为“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的“文学的力量——第五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正阳门下北京坊举行。陈建功、曹文轩、贺绍俊、李洱、张清华、宁肯、陈福民、石一枫、付秀莹、刘大先等作家、评论家出席。与会嘉宾围绕“文脉绵长,文学高峰的经典回顾”“交相辉映,群星璀璨的北京文学”“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经典写作”三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致敬经典,继往开来,打造新时代北京作家群像,推动新时代北京文学创作新的高峰。

        当代作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源头。但是往深里看,又可看到共同的维度、品性和特质。这些维度、品性和特质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相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协副主席曹文轩借汪曾祺先生的创作手法,从风俗画描绘、“哀而不伤”的美学观、秀美感、叙事态度等方面,提出自己关于“古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滋养”的理解。“因为无论从现象上还是从本质上看,这个所谓的‘滋养’在他的作品中非常明朗,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源流关系。比如风俗画描绘。当许多年轻作家倒在现代观念的脚下,想方设法寻找现代人的感觉、竭力在作品中制造现代氛围的时候,汪曾祺的作品看上去却‘倒行逆施’,‘古风’一说已成为人们对汪曾祺作品的共识。”

        古风起于何处呢?风俗画大概是一个基本元素。婚丧礼仪、居所陈设、饮食服饰等民俗现象,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现代文学史上,在小说中对风俗画的描绘大概始于鲁迅先生(如《祝福》《社戏》《孔乙己》等),沈从文的《边城》则是风俗画的一个高峰。汪曾祺如此喜好,与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如出一辙。一部《边城》,风俗画处处皆是。这些淳朴的风俗画构成了沈与汪的文学世界。

        曹文轩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倾倒于风俗画的大作家不乏其人。因为风俗与社会发展、与民族性格和精神密切相关。对风俗画的热衷,追根溯源,应回到《红楼梦》。说它是“中国风俗画大全”也未尝不可。这种文化或文学趣味也许更早已存在。从“清明上河图”的描绘,我们就能感受到古代中国对这一种特殊品格的文化的迷恋。曹文轩分析,汪曾祺的叙事态度以及“哀而不伤”的美学观,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修辞学,来自于古代汉语孕育的风气,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腔调和口吻。而曹文轩本人的创作,比如对风景描写的迷恋,也与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迷恋有关。“我们不必过多地谈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学的美妙绝伦,因为血脉会自然流淌,如同基因会不可抗拒地遗传。”他认为,中国当代作家有责任与世界各民族的作家一起,给人类创造最优秀的精神财富,并通过优质文学,对国际文化发生影响。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各个历史阶段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星河。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以《红楼梦》被认为“价值不高”到逐渐得到承认并成为经典作品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与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深入解读《红楼梦》经典化过程。他认为,“经典的传承并其实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从《诗经》中的《郑风·野有蔓草》谈起,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学对现代以来诗歌的影响。他提到,现代诗人李金发、戴望舒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传统意趣的回潮,在余光中、郑愁予等诗人的诗歌中,也有传统元素在主题、意境、词语、情趣、技法等方面的大量出现。在当代诗人中,像欧阳江河、西川、张枣等,都以对话互文、嵌入、衍生等方式和传统诗歌之间进行大量互动式的写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新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十年来北京文学创作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星光熠熠,引领风气之先,推动文学发展。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重温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文坛群星灿烂的盛况和北京作家们创作、交流活跃繁荣的景象。他总结,北京文学的繁荣,是依靠作家群体对时代新的感知、新的发现和新的挑战,王蒙、刘心武、汪曾祺、张洁等作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这种繁茂丛生的景象,以及北京作家敢于呈现个性、发时代先声的创作风气和浓厚的文学氛围,与北京市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会学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评论家陈福民谈到,我们应在“世界之都”的意义上理解今天中国北京的文化和文学地位。拥有饱满、丰富、极具“反道统”民间生命力的文学资源和精神传统,是北京文学的伟大之处。而在传统文化符号之外,如何提炼出新时代下与北京精神传统既相关联又有提升的新的文化元素,钩沉出一个新的北京,是摆在当下作家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