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出版大数据与传统出版编辑转型之探析

    吴梅琴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23日   08 版)

        大数据由于在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基础作用,成为了一种与路网电网同等重要的基础建设。各种大数据库及其公司在20多年里,以风起云涌的态势恣意生长,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行业。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出版业概莫能外,各种出版大数据中,最出名的应该要数开卷数据了。成立于1998年的开卷公司,目前是业内图书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的第一提供商。开卷的出现是标志性的出版事件。它使专业的图书行业资讯、数据研究与调查服务,成为了与出版业伴生的新业态。像当当网这样的垂直行业电商,京东商城这样的综合性电商,它们也积攒了巨量的读者信息,尤其是读者对图书的反馈评价信息。这些都是极为有效的大数据。

        出版大数据现在每年能采集到全国几十万个图书品种的动销状况,覆盖到全国数以万计的地面及网上书店,了解到千万级读者的阅读和购买偏好,出版者可以从自己的研发视角出发,在这些数据宝库中采撷到自己急需的各种分门别类的大数据,以此分析市场、研究读者,研制新产品。这些大数据如此彻底地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颠覆了出版业的定义。它的重大意义堪比纸的出现,因为纸张的面世宣告了出版的先声。

        出版大数据将出版业推进了一个运营时代。在原子级地捕捉住了几乎所有读者信息后,一个全新的品牌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的新时代从天而降。在自有或者第三方平台,一家出版社可以针对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包括产品升级维护、产品评价、新产品测试、新品信息推送、交互式联系等。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哪怕极为小众的内容产品都有可能被研制出来,并精准售卖给所需客户。在信息交互完善的平台中,预售方式的使用,甚至使仓储环节都被省略,产品直接就从印刷厂寄往读者书架。这样的生产、交易、消费图景,真是大数据前的时代难以想象的!

        信息技术还直接改变了产品的形态,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的“传统”,图书不再以纸质出现。在本世纪初的十来年里,业内常见的电子书一般是由纸质书母本电子化而来的;而在最近十余年里,很多内容产品就只以电子书面世和销售;也有电子书热卖之后,才再出版纸质图书的。与之相应的,传统出版业的内容生产者——作者方面,也诞生了数据时代的新生代。这代作者不再用笔,而是用键盘来写作。这也使传统出版业在根源上发生了之前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样的产品制作和消费,正在解构传统出版业那些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让“传统”不再“传统”。

        出版大数据逆转了传统出版的工作流程。传统出版,源头是由出版社的编辑发起的。一个选题,没有到印刷完成,并未和市场有过直接的接触,基本上是一种办公室的头脑风暴的结晶。在市场和产品研发相对比较区隔的上个世纪,这种工作流程倒是和市场是相互因应的,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有了大数据之后,出版社的产品生产流程有了再造的可能,盲目“投机”之举可大大减少。在出版大数据面前,许多业内的成功案例都绝非偶然,而是深深契合着出版规律。一本书,在还是胚胎的阶段,在大数据的匹配中,就已经可以预见它市场成功率的高低:是不是抓住近年该类出版物热卖的大势,是不是碰到了该作者的名声高光时机。大数据深刻改变了出版业的作业秩序,它“倒果为因”,将旧时代的出版“本末”颠倒过来,重塑一个新的工作流程。

        出版大数据使出版资源优势地区更显优势,出版机构顺应资源富集程度疏密分布的现象更加突出。在互联网还未盛行的上世纪90年代,国内各边远省区的出版社就纷纷进入北京这样的出版高地,设立分支机构,意图分得资源的一杯羹。按理说,互联网工具化之后,出版资源分布应该不再受地域限制,出版格局理应更加扁平化,可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出版行业,并未按照这个理论发展。相反,在北京、上海这样思想文化作者资源高度富集、出版社特别密集的地区,在大数据腾飞的时代里,却更加成为出版单位自然集聚的地区。公营出版社的分设机构,比如业内享有盛名的广西师大出版社是从2000年在北京开设贝贝特公司,引进了京城出版业人才之后,才开始了出版业务的腾飞。现在最时尚流行语“后浪”的肇源者后浪公司,也是福建北漂创业者在北京的大出版氛围下生长起来的优秀民营出版机构。这些都使得尚怀理想的各家出版社,更加重视进京布点。

        大数据使出版优势地区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弱势地区在行业竞争力上遭到了降维式的打击。这个行业正在形成赢者通吃的残酷局面。许多实力弱小的出版社已经被挤在了竞争的门槛之外,吃着传统时代的惯性延续下来的那碗冷饭。

        在这样的大数据风云下,传统的出版编辑何为就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职业挑战。可与出版业转型比照的是,媒体行业中全国晚报系统和电视台系统员工在大数据时代遇到的挑战。笔者认为,如果出版老编辑们抱残守缺,继续埋首旧路,没有理由不会与后者一样遭遇颠覆性的职场变故。积极的消息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编辑并没有消失,只是媒体的形态变了,而内容的生产和编辑的功能仍然存在,甚至岗位的需求还更为强劲。消极的消息是,新媒体需求的是迭代后的新的编辑人才,而那个新的人不一定是你。

        在这样的时代,出版社不进则退。开卷公司的市场分析师洪伟杰曾多次应邀到笔者所在的出版社进行行业的业态分析,针对在同业中占优的图书类别进行市场数据的各种分析,详尽而直观的大数据对在场的编辑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效的大数据可以帮助编辑专门针对特定人群策划出个性化很强的图书产品,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能为出版社制定市场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行内不少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出版产品和编辑的转型,积极谋划布局,因应市场。有些出版社积极申办各种网络出版资质,成立制作网络产品的专业公司,与网络品牌公司开展了深度业务合作,在融合出版的道路上尝试新的出版业态。目前来看,普遍实现了较好的市场预期,既开拓了出版社的经营领域,也锻炼了一批管理者和一线网络编辑,在出版转型上做着积极的试水。笔者认为,传统出版编辑哪怕只做好以下两点,就可以无惧数据时代的挑战。

        首先,要永远关注出版大数据。传统出版编辑要积极转变因循守旧的心态,因应信息化时代的技术要求,重新为职业赋能,练就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技能。比如,我社装配有方便的出版大数据查询系统,从中可以搜索到网店实时的销售数据等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PC时代信息获取的熟练技能,更要练出移动端阅读时代的信息收集的新技能,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采集所需数据。大数据是经过加工而具有意义的信息,单纯的数据并没有特别的超能力,而出版数据分析本身也只是用于发现某种出版规律的,编辑只有经过新的职业训练,运用新的专业眼光,才能唤醒它应有的生命力。

        其次,终生保持学习的心态,积极融入这个时代,成为数据时代的畅游者。新形态的编辑要能够在手机端、第三方平台等多样的电子化场境中,将以下作为日常工作:经常关注出版业选题走向和品种信息,尤其要关注自己经手类别图书的读者评论、微博微信粉丝量、粉丝阅读倾向、阅读量、评论数等基本信息。要在关注中,发现内容,采集选题。最优秀的编辑更要能在新的阅读端获取读者流量,运用网络来促进自己图书的生产,最好在某个小领域内成为拥有一定发言影响力的“网红”式人物。

        我们可以预期,现在及将来的图书产品,已经不再具有纸质的单一面孔。它可能是一本样貌更加个性鲜明的纸书,也可能是一指飞渡的电子端阅读物。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肯定还会涌现大量更加新颖的阅读和交流形态。电子化时代将会成为永不落幕的竞技场,而新的技术形态将成为一个编辑寻求作者、发现选题、维护读者的既私密又公用的空间。如果你想放弃它,它就会更不容置疑地放弃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