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通过匠师们的口述回忆,展现国家级“非遗”——剪瓷雕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述说厝顶的故事

    王彬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8月26日   20 版)

        《海峡两岸剪瓷雕艺术口述史》,郭希彦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定价199.00元

        剪瓷雕拥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北部以及台湾西部地区,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其题材丰富、形式独特,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于地域限制,这项传统工艺并不受学者重视,学界研究较少。而现代建筑装饰的冲击,也使得普通民众对于剪瓷雕知之甚少,间接造成了这项传统工艺的没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晓戈老师在其新作《海峡两岸剪瓷雕艺术口述史》中,以口述史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基于科学翔实的田野调查,结合闽南、潮汕及台湾三地共11位剪瓷雕艺人的口述内容,利用与传统历史研究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为我们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剪瓷雕的源流。作者认为,我国闽南、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盛行,民众兴建庙宇之风不衰,又因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早,生活富足,对寺庙的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地区风大、潮湿、日晒多,传统古建筑常用的彩绘、泥塑等无法承受经年累月的侵蚀,匠师们便要寻找一种崭新的工艺。而闽南、潮汕地区,自古以来陶瓷业就十分兴盛,在烧制、运送过程中难免出现破损,匠师们发现陶瓷色彩鲜艳,对各种自然侵蚀的耐受力高,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装饰材料,将其与传统灰塑工艺相结合,便促成了剪瓷雕的出现。

        剪瓷雕的题材内容与文化意蕴。由于放置剪瓷雕装饰的大多是寺庙、宗祠,或其他大型古建筑的屋脊、壁堵等处,除了要求带有吉庆意味,也需要带有教人向善的教育意义,因此剪瓷雕作品中拥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剪瓷雕的创作题材和内容大多为表现祈福禳灾的吉祥图案,表现忠孝仁义的民间故事,以及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背景装饰。作者将各地剪瓷雕作品按照图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人物、花鸟走兽与水族、博古、线条图形等几类。

        剪瓷雕中的人物题材作品比较有特色,除了借人物形象如八仙、福禄寿三仙、麻姑等,表达吉祥意味的非叙事性故事内容外,叙事性故事内容大多取自我国古代传说故事与经典文学作品,较为常用的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匠师们在施作叙事性故事内容时,会将其中的精彩章节作为创作依据,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场景作为最终的表现内容。

        其他的花鸟走兽与水族、博古、线条图形类的剪瓷雕作品,便是取其谐音或寓意,寄托着民众对社会伦理、忠孝节义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剪瓷雕的施作特点。闽南有句老话,叫作“厝顶有戏出”,说明剪瓷雕这种古建筑装饰普遍是在屋顶装饰,但事实上除了常见的屋顶正脊、垂脊、排头装饰外,匠师们还会挖空心思在壁堵剪瓷雕上做文章。作者在结合几位剪瓷雕匠师的口述资料,并实地考察后发现其中缘由较为有趣。屋顶剪瓷雕所处的位置较高,距离观赏者较远,匠师们不必将作品做得太过精细,一般以简化为主,但壁堵装饰与其他位置装饰不同,壁堵离着观赏者近,可以施作的空间小,要求作品表现极为细腻,往往能够直接评判匠师的水平。在匠师们竭尽全力创作后,各种精彩文武戏出作品便出现在壁堵上。

        行业竞争无处不在,剪瓷雕作为一种公开展示的装饰艺术品,施作水平的高低会直接由民众给出评判。从剪瓷雕装饰工程的承接形式上说,一般以老主顾介绍、客户实地观摩作品的形式进行。而在若干年后,如果建筑上的剪瓷雕发生损毁需要翻修,为了保持作品风格一致,客户也会延请同一师门的匠师承接工程。作者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当事人口述后发现,剪瓷雕行业内的竞争通常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进行。就如某处庙宇的屋脊需要修饰,有时便会有两班人马同时承接,在商定好主题内容后,他们在场地中央拉起布帘,双方各做各的,互不干涉,最终结果只有在完工的那一天拉开布帘才知道,行业内叫作“对场”。匠师们都不敢藏私,有时甚至赔钱都要将工程做到极致,为的就是在竞技中胜过对方,赢得了民众的口碑,自然就赢得了市场。

        剪瓷雕的传承与重构。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相似,剪瓷雕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作者通过对多名剪瓷雕匠师的访问发现,这其中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民众思维方式及文化观念的改变,民间庙宇、宗祠的修建工程已大不如前,剪瓷雕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二是剪瓷雕的技艺传承存在困难。三是剪瓷雕的地域性较强,且作为建筑装饰,体积一般较大,影响了民众对它的了解与接受。

        在作者与匠师们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剪瓷雕目前尚不处于“人亡艺绝”的窘境,但如何传承、重构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匠师们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匠师们改变以往的授徒方式,一种是以工艺培训基地的形式,向社会招收有兴趣从事剪瓷雕创作的年轻人,传授他们技艺。一种则是与高校合作,开设剪瓷雕课程,并探索合作办学机制。匠师们也在努力寻求剪瓷雕创作形式的改变,以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一艺术形式。一些匠师们将剪瓷雕从寺庙、宗祠中“请”出来,让它从建筑装饰转变为能够近距离观赏的艺术品,保留其文化韵味,点缀民众生活,让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海峡两岸剪瓷雕艺术口述史》以传承人口述史的形式说好“厝顶的故事”,读者通过阅读剪瓷雕匠师们的口述回忆,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艺术特点与观念,再结合书中详实的文字资料与精美的图片资料,近距离观摩剪瓷雕艺术的全貌,理解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