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和博尔赫斯一起出门自驾游是什么感受?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8月26日   04 版)

        七十二岁的美国作家杰伊·帕里尼(JayParini,1948-)上周出书,回忆他和阿根廷大作家的意外相遇。

        《博尔赫斯和我:一次邂逅》(BorgesandMe:AnEncounter,右图)厚三百二十页,由道布尔戴公司出版于8月18日。

        六十八岁的传记家迈克尔·格林伯格(MichaelGreenberg)当天为《纽约时报》撰文,评介此书。

        时为1970年,年轻的帕里尼为逃避越南战争的兵役和宾夕法尼亚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决定到海外留学,就读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

        他意志消沉,惶然无措,幸好遇到名诗人阿拉斯泰尔·里德(AlastairReid,1926-2014),得以享受珍贵的友情和一份心灵的慰藉。

        里德也是阿根廷诗人和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的英文译者。

        忽一日,博尔赫斯驾临苏格兰。

        他年过古稀,近乎全盲,穿棕西装,大吃里德家的棕糕,在北海边挥舞手杖,好像舞动亚瑟王时代的宝剑,不带血光,却透出仙风道骨。尘世消失了,现实绽放出新的意境。

        彼时的博尔赫斯,正立于盛名的巅峰,帕里尼却从未听过他的大名,只能慢慢消受他这份古怪的魅力。

        里德家有急事,召他速到伦敦。他将盲诗人托付给帕里尼。博尔赫斯热情高涨,提议来一场高地自驾游。

        于是帕里尼做了大作家的司机和眼睛,给他描述沿途的风光。博尔赫斯以前从未来过苏格兰,却对这里的历史、文学、史诗和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如数家珍。“只读高地的地图,就是朗诵诗歌了呀。”他说。

        可是帕里尼乳臭未干,不知道怎样和大文豪单独相处,只觉得身边这瞎老头成天价絮絮叨叨,自我陶醉,耽误他学习,影响他追求心上的姑娘。

        格林伯格说,这场高地之旅变成了一次穿过博尔赫斯非凡内心世界的旅程。盲诗人热切地要与人交流,说出他所思所想。

        帕里尼写了一首描述浪漫向往的诗,背诵给博尔赫斯听。老人家却说:“人们常常

        读到……这种情绪。这是很普遍的,但并没有因为这种非常普通的痛苦而使痛苦有分毫的减弱。”帕里尼心如刀割,但博尔赫斯实际上无意看低他。

        “亲爱的小鬼,有些非常让人吃惊的话一定得说,相信我。我写过同样的诗。和这首诗一模一样           ··,我得说。它叫《爱的期盼》。”

        “我读给你听的这首是无题的。”

        “那就用我的!同样的诗句,同样的标题。”

        “我觉得不行。”我读我这首诗的时候,强烈地感到了它的原创性,还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声音正从中浮现,尽管并不完美。我不需要他的标题,也不需要他的诗。

        “同样的诗句,我相当肯定。”他说,“当然用的是另一种语言。”

        “你的诗我一个字也没读过,博尔赫斯。”我说,“我还是不读为妙,要不然你该怪我抄袭了。”

        他没有受到冒犯,但换了另一种方式来反驳我。“你一定要读一读我的短篇小说《皮埃尔·梅纳尔》。我一定要你读,故事讲的是一个人重写《堂吉诃德》,逐字逐句。”

        “他抄书吗?”

        “不是,他写书,写头一道。这么做的时候,他把原创的·观念从浪漫主义的牢笼里解

        放出来了。每个字在嘴里、在生发的新鲜的情境里都是原创的。在自身的时间和空间里。”

        “我糊涂了。”

        “你的诗和我的诗,正如我们对爱情的期盼一样,是在同一方天地里运动着的。这是我从别处抄来的一首诗,毫无疑问。我成了这首伟大的爱情诗的读者,没有人能找到它的原本,因为它只有在翻新和再创作时才存在。你对这首诗拥有一切权利,就像我对它拥有一切权利一样。区别只在于情境不同。你可爱的罗小姐,她启发了你,就像我受到兰赫小姐的启发一样。她们很可能是同一个女人,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生命是怎样展现的,我们知道得还是太少了。”

        “我说过了,博尔赫斯,我从来没读过你的诗。”

        “不要紧的。想想看:莱布尼茨和牛顿在同一个世纪都发现了微积分,可他们彼此并不认识。”

        “这意味着什么呢?”

        “观念独立地产生于同一个神秘的源头。”

        博尔赫斯这番话开始变得有意义了,尽管其中的道理还要花些时间才能体会。可这些,在那个时候我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我想执着于自己写出的东西。我想相信自己说出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无论多么微小,都对英语诗歌有所贡献。

        格林伯格指出,这正是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关键。对个体天才的崇拜实为幻象。诗歌是环形的:人人都在重复前辈的情感和体验,无管他们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和帕里尼的漫谈中,他常常随口背诵奥登、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以及盎格鲁-撒克逊和南美的史诗,仿佛这些诗出自同一个

        作者的手笔。

        行至凯恩戈姆山区,天上喀嚓一个响雷,暴雨随之而至。博尔赫斯说,“让我在这儿走走。风暴在召唤我!”

        没等帕里尼说不,七十多岁的盲诗人拉开车门就下了车,一头扎进大雨里去了。帕里尼只听到他在大吼着《李尔王》里的句子:“吹吧,风啊!吹破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朱生豪译文)又见他拿手杖戳着路面,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去了。帕里尼赶紧下了车,去追盲诗人,可小汽车开始溜车,坡太陡,手刹不管用了。他又折回来,爬回座位,踩下刹车,挂上一挡,再连拉几下手刹,总算停稳了。再找诗人,已经没影了。下车,狂奔到坡上,大叫:“博尔赫斯!博尔赫斯!”

        山谷回音:“博尔赫斯!博尔赫斯!”

        突然看见路基下方,坡底下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原来博尔赫斯跌到沟里去了。手杖也飞了,人面朝下趴在一丛大翅蓟里,一动不动。

        “我的天王老子,我害死了博尔赫斯!”帕里尼爬到坡底,小心地把大诗人翻了个个儿。脑门上一道擦伤,嗓子眼里一阵咕噜。他睁开了眼。

        “博尔赫斯,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这一跤,就像弥尔顿说的,可不是个好跤。”

        博尔赫斯当场要求死在荒野,死在“这温柔的雨里。这不算太坏。那些乌鸦,它们会把肉从我骨头上啄去。大自然会收留我。我会被吸收掉”。

        帕里尼把他送进了附近的乡间诊所。万幸,并无大碍。过了一夜,他们又上路了。

        生动。太生动了。给《时报》写书评的格林伯格本人也见过博尔赫斯。他说,这是他读到或听到的最生动的一个博尔赫斯了。虽然过了五十年,帕里尼的记忆也许有偏差,但博尔赫斯真的就是这个样儿。

        格林伯格看到,帕里尼笔下的博尔赫斯不仅博闻强记,而且一点也不势利。他完全没有摆出老一辈艺术家的架子,而是完全平等地对待晚辈。他对帕里尼的陪伴怀着真诚的感激,根本不把小鬼没读过他的书这件事放在心上。

        伟大的博尔赫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