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在本书的具体研究中,作者从历史时序、空间格局、形态类分和内涵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与理论分析,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见解。

    建设海洋强国当重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王日根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8月19日   11 版)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曲金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78.00元

        曲金良先生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长期耕耘,既堪称拓荒者,也已取得卓越的成绩。1999年主编出版《海洋文化概论》,2008年主编出版《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海洋与文化:21世纪中国海洋文化战略》(韩文版)亦于2008年由韩国三自立出版社出版。另外自1999年起主编《海洋文化研究》1—6辑,《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则于2019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7.3万字。总观曲金良先生的海洋文化研究,每十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本书的出版可成为我国树立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部厚实的奠基之作。

        一、清晰界定了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

        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陆上文化遗产做得还好一些,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非常初步和不到位。本书作者断言:“在世界性的现代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在中国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与沿海城市化更是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中国的海洋文化遗产所遭遇的不只是威胁,而是实实在在的破坏。”(第9页)即使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却尚未有海洋文化保护区的设置,作者强烈的学者良知和使命意识是不难窥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之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便不言而喻。

        曲金良先生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系统全面理解和把握,他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海底遗产,即水下文化遗产,包括海底沉船和船载遗物(广义上的文物)、海底人类遗迹,现行联合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就规定了这样的范围,还应加上海底自然景观;2.海岸遗产,主要是历史港口、港口遗址、遗物、相关建筑、港口区域,以及海滨海岸人类海洋活动相关其他遗迹遗物,如海洋交通航海人物遗迹遗产等,同样也包括海滨海岸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海滨海岸独特的人文景观;3.海岛遗产,主要是海洋社群聚落,亦即从事渔业、盐业、海运业等传统的海洋生产、生活的社会文化空间;4.历史水域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海湾、历史航道和历史渔场;5.海洋精神遗产,包括海洋观念、对海洋的审美活动、海洋文艺创造、海洋宗教遗产、海洋文献遗产;6.海洋民俗遗产,包括海洋社群的民俗信仰、民俗制度、民俗仪式、衣食住行等民俗生活及民俗活动。这一分类涉及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制度遗产各个方面。涉及的区域包括了海岸带、海岛和海域,这便与陆上文化遗产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涉及岛屿、海域时,往往与《国际海洋法公约》中的若干原则产生钩连,中国的海洋文化遗产不仅留存在中国的海域范围内,有时还留存在其他海域。作者认为:“加强对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存在空间的海权争端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在争端情况下加强对中国海洋文化遗产进行认知和保护的法理与应用研究,必须交叉结合进行。”(第49页)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主要存在空间是环中国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是最大的陆海文明大国,对环中国海周边地区产生着巨大的辐射和影响,且构成了以中国政治为中心的庞大的中外朝贡体系和庞大的中国文化圈(或称为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在经济上形成了环中国海(并由此连通了环印度洋和环地中海)以中国经济为中心、以中国商品为大宗的庞大的中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这种政治互动、经济互连、文化互通都是以中国历代中原王朝为主导,按照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对外经略政策和中外宗藩体制及其朝贡制度而施行的,由此形成的航海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这便注定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主体属于中国。阐明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即确立了环中国海早在近代以前就有覆盖环中国海直至印度洋、西亚到地中海的中国早期海洋文明长期主导着该地区的海洋文化发展。这意义不仅在于“增强民族海洋意识,强化国家海洋历史与文化认同,提高国民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发展繁荣当代海洋文化,对内构建海洋和谐社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上,还在于很大程度上,对于国家对外构建海洋和平秩序的战略价值”。(第28页)

        本书讨论的海洋文化遗产有造船和航海技术遗产、海洋工程文化遗产、海洋线路文化遗产、海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以及公海遗产。其实在每一大项下均可拆分出若干小项,而且还可以分区域展开研究,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做了发凡起例的示范作用。

        作者注意到,无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都不主张海洋文物和水下遗产的“归属权”。这在当今世界,出发点虽是好的,但往往难以得到落实。(第13页)这表明,若干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海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创新性地开展了若干专题性的研究

        在本书的具体研究中,作者从历史时序、空间格局、形态类分和内涵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中国造船与航海文化遗产、海洋民俗文化遗产、海洋工程文化遗产、海洋线性文化遗产等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与理论分析,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见解。

        本书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借鉴了文化系统理论、文化圈层理论、文化互动理论,对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主要类型、时空分布状况以及其文化价值做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初步构建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本书借助中国海洋大学地处山东,恰好是早期海洋文化的滋长地等优势,呈现了中国海洋文化悠远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海洋文化的中国本土性及其与中华传统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本书对中国造船与航海文化所做的分类与总结,也将使我国海洋文化线性遗产的构成形态内容得以成型和丰富。

        有关海洋民俗文化遗产,显然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异,譬如徐福文化、田横文化、妈祖文化、临水夫人等信仰习俗曾长期是地域性的信仰,但有些影响日益增大,有的则形成融合归并的态势,对这些内容的细致剖析能揭示中国海洋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相互联系的程度与文化交流的深度。

        本书对海洋文化线性遗产的梳理也具有一定价值,诸如海塘、海上标识、庙宇等都存在很大的全面系统整理的空间。本书还将诸多海洋文化遗产置于全球视野,尝试提出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机制,秉持“共同享有、共同保护、共同发展”的理念,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置于全球海洋这个“人类共同遗产”框架内思考,这便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本书充分运用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注重理论阐述、文献勾稽、遗产描述、照片采集、图表制作等多种手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专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视野宏阔,结论可信,堪担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借鉴的使命。

        由于本书的着力点在于发现现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和问题,这就不是简单地坐在书斋就能写出接地气、反映实际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重其所总结出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在这方面,本书完成者所做的工作是切实且卓有成效的。本书的中期研究成果都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成果有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有的发表在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均作为重点文章置于显著位置,有的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本书的部分成果已在教育部发展报告《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上发布,最终成果《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书稿概念清晰,视野开阔,结构框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处彰显出自己独到的理论创新,有关建议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成果可成为学界、政府相关部门、研究生人才培养和面向社会读者的基础性参考文献。

        三、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我们觉得曲金良先生的《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书是树立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部奠基之作,有关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期待作者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仅举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为例,单海上丝绸之路就牵涉到与世界诸国的关联,有些是共同创造的,有些是外国在中国的领海和毗连区建立的,有的是中国在公海或其他国家的领海和毗连区建立的,在历史上,国家、政区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但用近代以来的国界概念来衡量,硬要分出彼此,势必产生矛盾乃至引起冲突。因此,要妥善解决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往往需要相关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对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海洋遗产,实行共同拥有的政策。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线路遗产评价与保护制度。我国可积极主动构建一套符合各国利益与和谐海洋观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指标体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国际标准,将各合作国的文化效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统一于一体来确定评价内容,通过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对各国或各合作区域的海洋生态进行权威检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与监督改进,保证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与评价结果相挂钩的公平准确、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通过实行国际表彰、奖励与警告、惩罚等方法健全、完善考核标准。另外,评估评价制度的执行除依据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外,我国还要积极主动地建立相关的国际评估评价制度,保护保障制度与执行制度,确保其有效性和权威性。

        曲金良先生对未来做出了乐观的展望:制定出国际统一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政策,对于有争议的文化遗产,可以做到搁置争议、共同享有、共同研究、共同保护、共同利用,会是一种和平共赢的两全之策。加强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发掘、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国际合作,借此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在相关国家国民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早日建成四海一家的国际海洋合作、和平、和谐世界。(第292页)

        从本书中我们觉得曲金良先生已经做了若干发凡起例的工作,同时也给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整体性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线索亦较为清晰。接下去可以推展的事项至少有:

        一、选取的调研点可以进一步增加,从目前本书显示出的成果来看,较偏重北方区域的研究,南方地区的内容相对薄弱;就涉及的海洋民俗、海洋造船、海洋工程等,如果有更多的事例加以支撑,就势必能让研究成果更厚实,更具有价值。

        二、从历史时段而言,我们既应该关注文字记录的海洋文化遗产,同时也应该更加具体细致地关注考古挖掘出的海洋文化遗产。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则既应该关注实物性文化遗产,也应该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包括著述、工具书和海图等囊括进来。

        三、对现状的普查进行得有些不够到位,因而发现的问题尚不够全面。假如有更多的实地踏勘和考察,或可发现更多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历史发展演变更丰富复杂的内涵,从而提出若干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办法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