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悠久的读书传统。孔子喜欢读书,韦编三绝,成为上古文化的缔造者。杜甫喜欢读书,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毛泽东喜欢读书,倡导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他们都是优秀的读书人,是中华民族学习的榜样。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过程。自古以来,优秀的读书人都是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将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将读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因此,读书人才能够传承历史,创造文化,治国安邦,成为民族脊梁和国家栋梁。这就是中国人的读书精神,也是中国优秀的读书传统。
从上古社会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其中,真正爱读书、会读书和读成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人就是通过读书走向成功的社会精英。从本质上看,这是精英阅读的时代。
但是,一个民族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富强,仅仅依靠精英阅读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呼唤着大众阅读时代的到来。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实现“人人受教育,人人会读书”的目标,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非常艰难和非常浩大的社会文化工程。
真正承担这一重任的是中国共产党。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党在中央苏区就通过“识字组”和“识字班”形式,开展了扫盲工作。后来,我党将这种经验推广到各解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识字运动。曾经广为流行的秧歌剧《夫妻识字》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我党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工作,使文盲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农村95%)以上下降到6.72%,其中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1年,我国对外宣布:中国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这为“全民阅读”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拉开了“全民阅读”的序幕。从此,我国真正进入全民阅读的时代。
目前,我们既需要精英阅读,也需要全民阅读。通过精英阅读,一方面从书山书海中,读全、读博和读广,筛选出精华。这是“面”上的阅读;另一方面再从精华中,读细、读深和读透,提取出经典。这是“点”上的阅读。精英阅读为全民阅读提供好书,即堪称为精华和经典的好书,并引领着全民阅读。我国政府极力倡导“读好书”,就是要求我们读这些精华和经典的好书。通过全民阅读,将好书的内容普及化和社会化,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优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这些像龙协涛在《中华读书赋》中用形象对仗的语言所描述的:“书声满神州,入耳入脑入心;书香播华夏,强民强国强族!”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