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历史】 研究、讲解《史记》的著作汗牛充栋,这一本别有特色。陈正宏先生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解读《史记》亦是从文献学角度切入,其关注重点有二:一是讨论《史记》某篇或某段文字是怎么来的,是司马迁撰写的,还是对其他更早文献的引用或整理,以及这些更早文献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二是梳理两千多年来无数学者、读者阅读《史记》的种种发明和感悟。作者讲《史记》系列共四册,本书为第一册,讲解《史记》的本纪、表和书(后续三册分别讲世家、列传等),诸如《秦本纪》相对其他各篇本纪为何特别详细,《项羽本纪》与作为其史源的《楚汉春秋》有何异同,并非帝王的伊尹何以出现在《三代世表》中……书中都有详细解说,揭示很多“秘密”,有助于我们对《史记》的阅读迈向深入。 |
【古典文学研究】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明显是对崔颢《黄鹤楼》的模仿,后人由此演绎出关于该诗写作缘起的一个“本事”传说。从这一趣闻轶事切入,商伟教授居然生发出关于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系列新意迭出的精妙讨论:援引布罗姆“影响的焦虑”理论,揭示李白创作秘密,呈现沈佺期《龙池篇》、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众多作品构成的一幅互文风景;以杜甫“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韩愈“缺席写作”等为例呈现诗人题写名胜、与前人竞争的多样方式;作者并藉此对古典诗学理论作了一次巡礼,涉及“情志说”“物色说”“彰显说”“直寻说”以及江西诗派的评价问题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一趟寻幽访胜的诗歌之旅,真可谓“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
【政治学】 “一个幽灵,民粹主义的幽灵,在全世界游荡。”早在五十年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就受到关注。近年来,民粹主义更成为一个热词,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国民阵线”主席勒庞等都被描述为民粹主义者。但是,什么是民粹主义,学界却从未形成一致看法,本书即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对民粹主义的界定中,最关键的概念是“人民”:“民粹主义者主张,他们且仅有他们能代表人民”,“任何不真正支持民粹政党的人首先就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民的一部分”。在作者看来,这种对“人民”代表权的垄断必然堵塞多元人群通往政治参与的道路,完全背离了现代政治的原则。这本书自2016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我们认识当今国际政治颇多启发。 |
【长篇小说】 无论题材还是写法,《猴杯》在华语文学中都不算主流,甚至颇为剑走偏锋。“猴杯”即东南亚雨林中的猪笼草,一种结构奇妙、寓意深远的植物,这种隐喻被本书作者、马华文学代表性作家张贵兴巧妙地融入书中。作者以细腻、华丽、多变的文字讲述了发生在他极富异域情调与神秘色彩的故乡——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四代情仇下家族史,充满魔幻色彩与想象力的叙述,有些极端的人性袒露,种种雨林意象下的野兽草木,这些共同构成了这部远离中文母体、流露“离散”情绪的二十世纪马华文学缩影。《猴杯》是作者继《赛莲之歌》《群象》之后“雨林三部曲”(评论家黄锦树语)的终章,也是他的代表作,这样的中文写作,既有别于中国大陆的“中心”文学,也不同于中国台湾的华语书写,是华语文学世界的耀目异色与延伸。 |
【传记】 对于民谣爱好者来说,琼·贝兹是跨越半世纪的传奇。这是她的自传,从童年写起,自述一个曾经内向自卑的女孩如何成长为独立、自信、关心世界与人类的创作者、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如今,这位美国民谣艺术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音乐本身,常年投身创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都赋予她更为深广的人文气息与社会性,由于她的人生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乃至世界并行,她得以亲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诸多时代风云变幻下的社会事件,亦与马丁·路德·金、鲍勃·迪伦、乔布斯等名字有交叉和关联,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回忆片段无疑是书中较为引人注意的亮点。琼·贝兹的文字叙述平静、生动,隐含励志意味但没什么说教感,从容得体,一如她细水长流深入人心的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