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7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鲁迅《好的故事》适合进小学教材吗?
近些年来,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调整或减少篇目,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攻之者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辩之者认为根本不存在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大撤退”的情况,只不过“课文选取要照顾经典性可读性,适合教学,以及文体篇幅深浅诸方面,并不容易。”笔者认同“并不容易”这四个字。从总体来看,鲁迅作品都是经典之作,字字珠玑。要从中再比出一个孰优孰差,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唯一容易取得共识的是,鲁迅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老师讲得明白,学生听得明白。用以上观点来衡量《好的故事》,笔者认为选作小学语文教材就不大合适。有人可能反驳:这篇文章总共不到八百字,所写的人和事不下二十种,篇幅短小,文字精美,情景交溶,难道不正适合作为小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范文吗?然而,这是一种表面化的看法。
(详见3版)
学部委员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曾出版过《学问人生》(两卷四册,2007—2008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8卷,2014年),前者主要是总结老一辈学者如郭沫若、范文澜、夏鼐、吕叔湘、何其芳等人的学术事迹和成就。后者则是回顾、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所、各学科的历史。此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虽系个人自传,但因传主大多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时间较长,少则三四十年,长则六七十年,因此他们的成长经历实同社科院与时俱进,他们的个人生活史成为社科院历史中比较精粹的部分,或者说高级学术的生成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是我们了解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是折射、透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状况的一面镜子。对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总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详见10版)
秦赵之争:军事与外交的比拼
如今,长平之战整整过去了2280年。为什么赵国会失败?赵括“纸上谈兵”,赵王用人不当,这是毋庸置疑的。赵国相对弱小,秦国综合国力强大,这也不难理解。赵孝成王指挥失误,外交失策,史家也毫不隐讳。但是,赵奢夫妇对于儿子的评论,还是值得重视,那就是赵括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实战经验的纸上谈兵而已,还有就是重任在肩缺乏敬畏之心,大权在握不能团结将士,不能与部下分享成果,结果在冲锋的时候,竟然要他这个统帅打头阵,竟死在秦人的乱箭之下。赵国此后又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廉颇被排挤出走,李牧被冤枉自杀,而秦国用军事打击和外交是的纵横捭阖,彻底击垮了赵国。“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赵国统治集团内讧,领导人短视浅见,外交上失策,军事上失人,重用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将领,却将真正的优秀人才排挤出局甚至无辜诛杀。这才是赵国灭亡的原因。
(详见13版)
丁玲为何离开上海大学
丁玲为什么要离开上大?对此,当事人在成稿于1980年初的《秋白同志》中,曾对50多年前的往事做过一番梳理与说明:面对终成眷属的秋白和剑虹,“我不能不随着他们吹吹箫、唱几句昆曲(这都是秋白教的),但心田却不能不离开他们的甜蜜的生活而感到寂寞。我向往着广阔的世界,我怀念起另外的旧友,我常常有一些新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却只秘藏在心头,我眼望着逝去的时日而深感惆怅”。当年的丁玲对于秋白夫妇有些“旧文人范”的生活喜好,以及剑虹沉浸于“完全只是秋白的爱人”——不再关心社会潮动——的精神意趣,是持保留态度的——这样的生活做派和精神意趣固然使丁玲体尝到友谊的温暖和人生的余裕,但同时也把她引入了一个“狭小的圈子”,以致内心里感到“寂寞”“惆怅”乃至“厌倦”。
(详见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