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创作扶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交流、能力建设等方面划分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人民日报》2020年6月24日)
几年前,曾听一位在基层文化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某地人大常委会听取当地财政部门关于公共文化投入的报告,当听到一场文化惠民演出只预算了四千元,而一同审核的政府基建项目每个都是成百上千万时,有两位常委会委员马上质问财政部门负责人,“现在农村举办婚宴,光请一个婚庆公司都要一两万元,你们一场文化演出才预算四千元,搭舞台的钱都不够,是怎么重视文化工作的呢?”这样的质问道出了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公共文化老百姓很欢迎,但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让具体“操刀”的宣传文化部门不得不四处“化缘”,弥补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经济建设易产效益、易出成绩的显性特征相比,文化建设是一个“用钱活儿”,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成效显现非常缓慢,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在抓文化建设时重视不够、动力不足,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去抓文化工作,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这是应该值得警惕的现象。
《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行了明确划分,将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确保基层群众能够在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享受到免费或低收费服务。为了不增加基层政府负担,《方案》还特别强调要合理划分省以下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适宜由地方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上移,避免过多增加基层政府支出压力。国家的财力保障,不仅给基层党委政府抓公共文化建设吃下“定心丸”,还将有力促进全国各地,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四川省绵阳市杨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