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说什么,怎么说

    郭小聪:学术研究与真知灼见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6月24日   18 版)

        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将如何发展,还很难估量。在古代,对学问的兴趣是“自发”和“业余”的,既耗时费力又不能谋生高就,往往要付出一定代价,完全凭个人兴趣和才华。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深,但他一生贫寒寂寞。不过那时潜心治学的精神很单纯,研究成果水分也少。

        研究学问成为一种职业是近代以来的事。随着大学等现代学术机构的纷纷设立,学者的数量和生活方式足以构成一个社会阶层,而不仅指有学问的人。当然,研究式阅读最初也是由朴素的欣赏式阅读分化而来的,从条分缕析中得到乐趣,围绕一部作品再出一批专著,而不是变成学问的学问,总体上保持着与阅读感受可贵的一致性。

        学术研究的职业化意味着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相应的生活保障,但也容易给专家、学者某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他们有时也和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作品,但与普通读者不同,他们似乎不是来交流感受的,而是来指点迷津的。

        可是,专业研究的漫长时光可以把一个年轻人变成大百科全书分类卷那样的专家,却不足以赋予他们以权威。知识的叠加不等于就有了智慧,否则最大的智慧就只能属于最大的图书馆。一些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力图完美地构建自己的体系,但世界不可能如此完美地被分割。一个优秀的学者只有具备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储备,才有能力通过某一特定视角思考对象,同时又包容其他视角的存在。所以,真正的权威是从思考的力量中得来的,知识只有经过头脑恰当的整合和运用才能对他人有用,智慧也只有在指导生活实践中才迸射光辉。

        事实上,任何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著作都是在答疑解惑中显示其真理性的。中国人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悟,但莱辛的《拉奥孔》以德国人的思辨精神,天才地把握到了诗与画各自不同的艺术规律: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塑中不宜做出哀嚎的样子?为什么将军雕像抽刀拔剑总是只拔出一半?因为当激情达到顶点,在两个动作相交的瞬间,空间艺术才能更好地在静中显示动,通过外表形态揭示内心世界。这样的研究就是有用的,令人信服的,堪称完美地揭示了规律性的东西,因而成为经典,不断被人引证。

        所以说,洞见比知识更为重要。一个权威学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出色的读者。反过来说,一种出色的理论也不可能建立在平庸的鉴赏力上。诗人奥登有一个观点十分独到,他认为:“一般来说,当我们阅读一个有学问的批评家的文章,我们从他的引文获得的教益要比从他的评论获得的教益为多。”这类似于歌德说的,告诉我你读什么书,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你看到某些玄妙的理论郑重其事地举出的释例竟是如此缺乏鉴赏力,你就不能不陷入迷茫。

        学者也许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路,但感觉不到的东西就无法真切地说出口,再高深的思考如果离开了直觉感悟也会迷失方向。所以,看一个学者具体欣赏什么作品,又是如何分析的,也许比读他的长篇大论更能估量出他的思考深度与实际价值。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自有其艰深之处,可是当他借特拉克尔的诗《冬夜》来阐发时,却和我们分享了诗的快乐。海德格尔问:“当雪絮拂窗飘落,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冬夜。可是雪花并没有真的飘落到课堂上来呀?那么是什么把冬夜的感觉召唤到场了呢?——言词。正是雪和钟的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构成了一幅雪景,甚至连画面以外的东西,如黑夜、艰难的行路人、温暖的家居、灯下的晚餐都联想到了。海德格尔于是告诉我们,这就是他所说的“亮光开启”,通过语言瞬间洞悉存在的意思。

        文艺研究不是做数学题或任意索隐、发挥,越是有创见的学者越是具备纯粹的洞察力、思考力和谦逊态度。他们尽管什么书都读,但很快会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向优秀之作,而不会浪费在永远也批评不完的不成熟作品上,那本该是由时间去尘封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