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下,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出产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太白酒”以太白山水为浆,清亮醇香,韵味悠长。据记载,它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成名于太白山,闻名于唐李白。传说李白从西蜀到长安,饮了太白酒后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被贺知章誉为“谪仙太白”,此后李白就有了李太白的雅号。在我的记忆中,当地老百姓最爱喝的是3块钱一瓶的“普太”,玻璃瓶装,便宜实惠,逢年过节或者红白事情都喝“普太”酒。20世纪90年代还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语:“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我虽然生长在这个福地,但从小到滴酒不沾。
第一次喝酒而且第一次醉酒,是在参加工作六、七年之后,三十多岁。1993年1月,与同事一起赴吉林师范学院(现在的北华大学)参加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冰天雪地。会议结束前,主办方宴请参会人员,一位B姓朋友到每一桌劝酒,我坚持不喝。他开玩笑说,你们研究司马迁,司马迁连宫刑都不怕,你还怕喝酒?经不住他的再三劝说,只好喝,两三杯酒下肚,当时还没有多少反应,但餐后坐车去看雾凇,车子摇晃,下车后又凉风一吹,酒饭都吐出来了。事后知道劝酒者是《演讲与口才》杂志主编。可以想见,东北人能喝酒,加上他能说会道,底气十足,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此后我就一直保持不喝酒的习惯。
情况变化是在十年之后的2003年。那年3月,经Z兄引荐,我到四川大学做博士后。到川大后,Z兄几乎每天拉着我喝酒,虽然酒的档次不高,但很尽兴。尤其是江津老白干,60度,酒精度很高,喝起来反而觉得很爽。在成都时还有许多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大多数情况下是朋友们拿塑料桶买散装酒,很实惠。自那以后,慢慢开始喝酒,因而我常常称Z兄为师父。后来,西安的十多个朋友搞了一个酒友会,轮流坐庄,经常活动。毕竟自己酒龄较短,历练较少,也醉过好几次,甚至有一次醉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有时觉得只有醉过酒的人,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
小酒杯里乾坤大。聚会喝酒有基本程序,如同写文章,包含着“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开始,组织者彬彬有礼,端起酒杯,集体敬三杯,一杯酒要说出一个理由,不能重复。之后,再从身边客人开始,顺时针转一圈,向每个人敬一杯。这个圈要转圆,表示圆满。其中有两点特别讲究,一是从谁开始就到谁结束,这才是圆,起点就是终点,无缝焊接;二是敬酒者也包括在这个圈里,转到自己也要喝一杯,转圈的“我”给被转的“我”敬酒,如同哲学术语的主我、客我。组织者敬酒结束,下来每位客人以同样的方式转圈。这是集体项目,戏称“大一统”阶段,也就是“总”。这样一圈过来,每个人都喝了不少,酒量好的刚刚进入状态,酒量小的已经有些招架不住了。接着进入“分”,所谓“春秋战国”时期。大家离开座位,你来我往,互相敬酒,这是最能显示口才和酒量的时候。比如说,咱俩第一次见面,我敬你;咱俩是老乡,我敬你;咱俩是同龄,我敬你;上次你给我帮忙,我敬你;你高升了,我敬你;你获奖了,我敬你;你老婆生孩子了,我敬你;你孩子大学毕业了,我敬你……反正总有理由让你喝酒。当你不愿意喝时,敬酒的人站在你旁边顺口溜上来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大哥(领导、老弟、嫂子、弟妹等等,根据身份换称呼)敬杯酒,大哥不喝我不走。”尤其是女士给你敬酒时,顺口溜稍微变个样:“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大哥敬杯酒,大哥不喝是嫌我长得丑。”话都说到这个份了,你能不喝吗?当女士不愿意喝酒时,男士又有劝词:“女士一般不喝酒,喝酒女士不一般。女士不和一般的人喝酒,女士不喝一般的酒。”你不喝的话就是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我。如此这般,总要劝对方喝酒。也有拿歌抵酒的,自己实在不能喝了,就主动请求唱歌,算是过关。当然也唱戏,说书,说笑话段子,可以说是才艺表演了。这个阶段个别人还有私房话,或者还有事请朋友帮忙,有充分的私人空间。最后,组织者看时间差不多了,就进入第三阶段“总”,结束分裂状态,回归“大一统”,各就各位。主人端起酒杯总结,谦虚地说,今天大家没喝好,不尽兴,咱们下次再聚,感谢大家的赏光。大家一饮而尽,各自散去。这个过程不由人想起《诗经·宾之初筵》写饮酒过程,开始“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有些醉意后,“舍其坐迁”“载号载呶”,“是曰既醉,不知其秩”。诗还特别强调“饮酒孔嘉,维其令仪”,看出周代人饮酒就非常讲究“令仪”,也就是好的程序和礼仪。
喝酒程序不可少,但一杯酒怎么喝下去也有讲究,这就是喝酒的步骤。这几年我们归纳为九步曲,这个理论也是逐步发展完善的,从五步、八步,到九步,不能再多了。这里就说九步吧。敬酒者从座位站起来,端起酒杯,向左右致意,这就是喝酒的前奏曲,即前三步:“站正身,酒端平,左右行。”这三步是和河南朋友喝酒时学来的,表示敬意。下来是最核心的五步:“望星空,鸟鸣声,转宫灯(探照灯),挂金钟,哈一通”。“望星空”,就是头微微抬起;“鸟鸣声”,是酒入喉时发出“滋滋”的声音,带有品酒的意味,而且产生美感效应,让旁边的人感受到酒香味;“转宫灯”,酒喝下之后,酒杯在手上放平,面向大家转一圈,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一圈,表明喝完了,请大家见证;“挂金钟”,是把手上的酒杯杯口朝下,倒挂金钟,证明彻底喝完了,一滴不剩,如果滴一滴酒,甘愿罚三杯;“哈一通”,就是喝下酒之后,口里自然而然发出哈气声,赞叹喝的是好酒,而且酒好喝,特别爽。“哈”一声,也是证明自己把酒喝下去了,没有作假(因为有些人把酒含在口里不下咽,随后背过身偷偷吐出)。五步一定要连贯,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这五步,使酒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时候为了学“鸟鸣声”要多喝好几杯酒,有时候验证“挂金钟”,不剩一滴酒,也要多喝好几杯。有的朋友为了学这五步,我示范,他用本子记,用手机录音、录像,反复练习。在新疆喝酒时,有朋友为了学习五步曲,竟然喝到桌子下面去了,有“酒后人倒狂”(刘禹锡《曲江春望》)的感觉。这五步加上前奏曲的三步,就是八步曲了。后来,又加一步“鞠一躬”,算是尾声,这一步因人而异,尤其是晚辈给长辈敬酒,这一步也很重要。这就是九步曲。以八步曲、九步曲的形式喝一杯酒,就是图个高兴,再加上喝酒“总-分-总”的程序,仿佛有了仪式感。2012年10月参加学术会议在云南苗王寨饮酒,南京大学X教授听了五步曲后,即兴作《苗王寨夜饮新科教授传酒法五步感赋一绝》:“仰望星空夜未央,因声鸟啭气求长。巡游覆盖神情爽,叹息人生美杜康。”把喝酒的步骤和感受都融入其中了。
人生不可无酒。“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孤独、忧愁、痛苦、兴奋的时候,一个人或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痛痛快快喝一次酒,绝对是人生的一次享受。北京的F教授说,喝酒就要喝“透”。我常常想,喝好、喝够、喝多、喝醉,都不是“透”的境界,“透”的境界应该既有生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长期喝酒的实践中才能体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