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6月03日 星期三

    近十几年来,旅行图书经历了一个从波谷到波峰又到波谷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在旅行图书的盛衰背后,对应着国人生活方式的巨变。

    旅行图书盛衰记:如何与时代同步

    李静媛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6月03日   06 版)

        2020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成为公版图书,一时之间,市场上涌现出多个版本的《在路上》,有的做成硬壳精装,附赠手绘地图、风插画及88页旅行手记;有的请出了音乐界人士高晓松、万晓利做独家推荐,出现在网页上的宣传语中还有明星“李现、刘涛推荐”的字样;还有的以“鲍勃·迪伦、乔布斯、披头士的精神之书”为卖点;有的宣称使用的是企鹅出版的原稿。

        林林总总,花样百出,各个版本表现相差无几,似乎没有引发巨大的阅读热情,但是也算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旅行图书的关注。

        众所周知,《在路上》可谓旅行者心目中的“圣经”,比如以旅行为职业的背包客小鹏,让他做出这个至关重要的人生决定的,就是这本《在路上》。近十几年来,旅行图书经历了一个从波谷到波峰又到波谷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在旅行图书的盛衰背后,对应着国人生活方式的巨变。

        开放式书架上的指南攻略

        2009年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旅行书就是走进新华书店一楼大厅时,有一个专架,陈列着一排又一排的各种目的地的攻略指南,一般由专业的地图、地理出版社出版,多以“宝典”“一生必去”“不能错过”“一日游”这样的字眼来命名,封面也是清一色的“旅行教材风”,内容就是路线加景点介绍加实用攻略,不带个人色彩。

        那时人们买书多半还在新华书店,甚至我们还没有“旅行”这个概念,我们更多地称之为旅游。形式多为单位组织乘大巴车去风景区,寒暑假带孩子去爬爬山、看看海,最多报个五天四晚的旅游团,多以国内游为主,就像赵本山在小品里说的,“去趟铁岭,旅旅游”。

        读者购买旅行图书也多是出于刚需,家用汽车刚刚普及,自驾宝典显然很符合家庭周边游的需求。而那些“一生必去的99个地方”等,也颇为吸引对世界满怀憧憬的年轻人,那是人们对旅行的初始萌动期。

        从“间隔年”到“背包十年”

        2009年,一本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书进入大众视野。

        2006年12月,广东男孩孙东纯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开始了他的间隔年旅程。

        这个出走计划,源于他在柬埔寨的一次旅行,他在途中遇到一位旅行两年多的英国姑娘,得知她每天都会去一个叫“灯塔计划”的NGO工作,边旅行边工作,这在他听来简直闻所未闻。他发现,在那个组织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畅谈梦想;而且他还了解到,西方有一种“间隔年”(gapyear)的概念,即年轻人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做一次长达一年的旅行,体验与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世界。

        孙东纯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从原来计划中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中国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

        他把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记录下来,发在磨坊、天涯论坛,立刻成为超人气热帖,网友反馈极为热烈,间隔年这个概念也开始引发关注。中信出版社恰好在2008年开始搭建旅行书产品线——“小步文化”系列,出版了几本风格非常文艺的旅行图书,如《一只猫的巴黎晃悠》《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越往南越南》《与世界热恋308天》等,但表现都不温不火,市场并未全部打开,仍属于小众读物,直到2009年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

        这本书首印只有五千册,刚一上市就立刻全渠道断货,当时的宣传途径还只有平面媒体的报道,并没有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渠道,但它仍然迅速在读者中口口相传,一年之内印量达到了十万册。

        就像被关得太久的洪水猛兽,对旅行的渴望以及旅行书的热销,在2010年达到巅峰。

        经历了经济上的迅速腾飞,国人渐渐有了余钱出国旅游,很多人办了人生中第一本护照。2009年前后,中国出境游人数达到4765.63万人次,和2000年相比,同比增长了四倍多。

        2001年,在南开大学读金融系的小鹏要毕业了,在论文答辩和毕业典礼之间恰好有十几天空闲时间,他回宿舍收拾好背包,当天就坐上南下的火车,从天津到桂林,24小时硬座,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

        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消停过,其他同学都纷纷优职高薪、稳定就业,只有他,毕业短短几年就先后辞掉八份工作,刚攒下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赚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从2001年到2010年,他已经整整在路上十年,他说“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人生不只车子房子,应该还有另一种可能”。在那十年里,这样的想法绝对称得上是“离经叛道”了。

        小鹏也出过旅行书,《我把欧洲塞进背包》和《莲花之上》,都是他用心创作的,但是销量令他灰心丧气,只印到八千就再也不动了,这也一度让他对旅行充满迷茫。

        2009年,他把写了十年的旅行博客日记整理成书稿,投给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的中信出版社,那时无论是编辑还是他本人,都对这本书的销量没有太太信心。

        那是一本看起来很普通、很个人化的旅行日记,再加上当时旅行这事还没有达到全民关注的热度,很难说这会是一本畅销书,也许它就像小鹏的前两本书一样,八千册之后便销声匿迹。

        打动编辑的是小鹏超出常人的执著,还有他对旅行梦想的始终不变的追求。到出版社来做自荐的时候,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他用笔记本电脑展示他做的PPT,配着他旅途中的照片,背景音乐传来,是那首鲍伯·迪伦的《永远年轻》,“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在2009年,人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别说是辞职去旅行,就连离开体制内、放弃铁饭碗,许多人都要思量再三,难以抉择。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旅行日记,就像《在路上》一样,《背包十年》在2010年真正为国人开启了背包旅行的大门。

        这本书上市第一天就爆了,新华社首先发出报道,其他主流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中说,“《背包十年》是一段历经十年、终见彩虹的梦想旅程,一个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这是一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一读的好书”。该书在当时的亚马逊、当当网图书排行榜的排名上升迅猛,很快成为各大排行榜的总榜销售冠军。从首印一万五千册开始,这本书在上市十年内,加印了七十三次,印量达到八十万册,创下旅行文学图书的销售纪录。

        市场新宠和全民偶像

        用今天的话说,《背包十年》绝对是当年的爆款图书,销量上升快,如一匹黑马,坐上了火箭。但它的意义不只在于销量,它鼓舞了当年的年轻人勇于追求梦想、实现梦想,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不轻言放弃,哪怕它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

        《背包十年》之后,各种“在路上”的旅行达人成了全民偶像,虽然同为背包旅行的独行客,但又各自有精彩的活法。从2010年开始,旅行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每天都有新鲜的旅行故事,每个人都在计划着自己的旅行路线。海南卫视2002年更名为旅游卫视,确立以旅游资讯为主线,时尚、娱乐并重的频道特色,全天候播放旅行节目,那充满磁性的“身未动,心已远”的宣传语,让无数观众心动不已。

        “行者”栏目是旅游卫视的王牌栏目,先后推出了中国首部公路纪录片《搭车去柏林》;世界上最长的陆地穿越《一路向南》;自由摄影师梁子的《非洲十年》;两个80后技术宅男的《骑车回巴黎》;远离现代文明的《去你的亚马逊》等。这些纪录片的主角也都纷纷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这就是中信出版社后续推出的“你我皆行者”旅行书系列。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刘畅的《三十岁的成人礼:搭车去柏林》,这本书入选了“2011年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足见那时读者对旅行图书的热情。

        然而,当旅行慢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行走在路上,当很多出版商发现商机后蜂拥而上开发旅行图书时,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快要趋于饱和,而读者最初的新鲜感也逐渐消失。

        重复出版导致审美疲劳

        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打工旅行》的时候,就已经明显感觉到旅行书市场的下滑。

        那一年,许多旅行书扎堆上市,跟风选题纷至沓来,全是背包客,全是环游世界,全是辞了职、休了学、弃了业,全是苦哈哈风餐露宿标榜性格,全是旅行回来就疗愈了、踏实了、收获了、充实了,标题全是“再不旅行就老了”“再不疯狂就老了”“再不上路就晚了”这一类压迫感的句式,读者渐渐表现出对旅行图书的审美疲劳。但偶尔一些有个性的作者、有特色的主题出现,还是能收获大量关注。

        比如吴非的《打工旅行》,讲述他在新西兰打工旅行一年的经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一年时间的签证,可以边打工边旅行,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也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旅行计划,《新周刊》在微博“深夜读书”栏目推荐了吴非和他的书:“80后的吴非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想要什么。他选择了打工旅行。”

        还有穷游网的陈宇欣,在2012年出版了《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图书上市后,豆瓣“想读”人数破万,而她也紧跟着开始了在全国高校的巡讲,与年轻人面对面交流。这种推广方式取得了极大成功,场场爆满,台下观众反应热烈,这本书在日渐衰落的旅行书市场异军突起,上市后屡屡断货,最终销量接近三十万册。

        尽管《打工旅行》的销量也不错,但吴非对于市场前景有些悲观,他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将旅行付诸实践,不再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得间接的体验时,旅行书的“末日”就不远了。尽管短期之内这种可能性不大,但这是必然的趋势。

        果然,在那几年,旅行书扎堆上市,大量的行者纷纷出书,徒步旅行、单车旅行、搭车旅行、房车旅行、义工旅行、穷游、间隔年,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概念一起涌出来,听起来花样繁多却又都似曾相识。

        2012年之后,环球旅行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网上到处可见大片般炫目的个人旅行的摄影照片,还有各种精彩纷呈的旅途故事,无论多么离奇,都在人们的想象范围之内,那种怦然心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读者对于旅行书的麻木与厌倦。

        除此之外,2012年微信的登场,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渴望着出门旅行,去更远的地方,除了欣赏风景之外,或多或少也是为了发出漂亮的九宫格图片,上传到朋友圈,还有地点的定位。越小众的地方越能收获更多的赞,充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旅行,变成了一种“炫耀”,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旅行独一无二,不太关注别人去了哪里、有什么故事,那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包括曾创下旅行书销售纪录的小鹏,也经历了图书销量下滑的失落,《背包十年》进入长销期,每年加印册数趋缓,而他后来出的几本新书——《我们为什么旅行》《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孟威村的雨季》,都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超越当年的成绩。

        重回旅行书的出版初心

        随着读者对旅行书热情的下降,图书市场遇冷,原来纷纷开拓旅行书产品线的出版商又都纷纷果断地砍掉了这条线。大量积压的选题沉没,一听说是旅行相关题材,编辑都会干脆地拒绝。打开当当、京东的旅行图书排行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排在前面的,要么是专业地图册,要么就是20年前那些排满新华书店书架的“攻略”“指南”“宝典”,只不过包装好看了一些,但仍然是“旅行教材”的属性,也许就像时尚业一样,一波潮流流行过后,又回到起点。

        旅行指南重新畅销并不意外。进入2020年,旅行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人们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而跨省、跨国的流动和迁移,也成为所有年轻人成长后的必经之路。从小就随着父母环游世界的孩子,读书时走遍大江南北的学子,不断挑战人生极限、勇闯无人之地的梦想家,以推介酒店、美食为主的旅行达人——行走在路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能打上旅行的标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然别人的旅行故事,都有点“与己无关”,每个人都能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旅行书。人们更需要的,可能就是一本官方权威指南,或者一份专业地图。

        那么,旅行书,还有市场吗?

        2020年,一场疫情突然袭来,旅游行业因此而受到重创。所有人的旅行计划都被迫取消,旅行社的导游也纷纷改行。出行都变得异常困难,更何谈旅行。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通过直播方式,让大家坐在家里云观赏景点,成为一种流行方式。比如闭馆70余天的故宫做了一场线上直播,让观众通过网络直播感受闭馆期间故宫的“春日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有市民说:“不光能看到空旷的故宫,还通过专业解说看到’细节故宫’。”仅《人民日报》平台上的观看人数就逾500万。

        直播的形式,让大家能在安静的心态下,真正地去“旅行”,不必忙着拍照,不必想着发朋友圈,不必急于打卡,而是用心去发现细节之美,每个景点的历史传承,这不就是旅行的意义吗?

        到2020年,背包客小鹏已经背包行走二十年了,他的“背包十年”青年旅舍到今年为止已开了八家,西安店刚刚红火开业,为爱旅行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互相认识交流的机会。旅行书市场起起落落,只有他始终没变,一直在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十年前他对梦想的坚持曾经打动了编辑,出版了那本无人看好的《背包十年》,而十年后,在旅行书被“打入冷宫”的今天,中信出版社准备逆势而上,推出小鹏的《背包二十年》。

        《背包二十年》沿袭了《背包十年》的写作手法,以时间为序,记录了小鹏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的旅行经历。这十年间,小鹏又去了无数个地方,在书中,他只选择了旅途中那些值得记住的瞬间,还有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刻。

        这次出版《背包二十年》,中信出版社出做足了营销准备,从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入手,打造作者的个人IP。一支支短视频,配着小鹏的解说,就像过去看《正大综艺》一样,“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人们随着他的镜头,边听故事,边赏美景,踏上神奇的心动旅程。《背包十年》也会全新改版,增补内容,在今年与新书同步上市。

        在新书的自序中,小鹏说:“我的背包二十年,正好也是中国旅行者走向世界的二十年,能够从微小的个人视角切入这个时代的潮起潮落,让我与有荣焉。”

        旅行书的二十年,是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变的二十年。二十年,一切都改变了,但也有一些从不曾改变,那就是坚持追求梦想的初心。这个“初心”,既是小鹏这些旅行者的初心,也是我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被潮流左右,始终以“提供优质内容”为主旨的出版人的初心。

        (本文作者为中信出版集团文艺分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